晴時多雲

拒絕封建文化污染台灣教育

◎ 丁鳳珍

教育部在九月二十六日宣布:打算調整「高中九八國文課綱」,文言文比率將從現行的四十五%提高到約五十%,並將《論語》、《孟子》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成必修或必選,且增加國文的授課節數。即使如此,余光中、張曉風等人所組成的「搶救國文聯盟」仍不滿意,強烈主張高中國文的文言文比率至少要提高到五十五%。本人認為這個事件當中有迷思,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迷思一、高中國文教育必學文言文?

高中學生正當青春期,語文教育應擔負生活、理性、感性、美學、實用等教育功能,貼近高中生生活語言的白話文學可以發揮立即的功效,特別是白話詩歌;對此,古典文學中較淺白的詩歌也能發揮功能。相對的,過去長期被高中生閱讀的文言文,則最無法達成這一功能;高中生為了背誦艱澀又不實用的文言文,青春還因此更加苦悶。

迷思二、中國「經典文化教材」有助涵養學生品格?

台灣所稱的中國經典文化教材,以論語、孟子等儒家學說為主。事實上,整個中國古典文學由於誕生於帝制獨裁的封建時代,其中固然有少許可取,但是,更多是充斥封建、落伍的思想,有很多與現代民主社會衝突的地方。

高中國文節數不多,如果能夠去閱讀世界經典文學譯文,或是能反映台灣各族群多元文化特色的文章,想必更能達到目前國文課程綱要所要求的「開拓生活視野、加強人文關懷」、「培養出關心當代生存環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現代國民」等目標。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育應從土地與生活出發。過去因為違背這個真理,升學考試結束後,大多數的學生就迫不及待的將國文課本與「之乎者也」拋棄。未來的國文教科書,是不是能不再是「讓學生痛苦、被學生拋棄的國文課本」?有待善心人士共同努力。

(作者為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不是只有中國文化

◎ 林麗雲

教育部若如此做,正倒回箝制思想的威權時代;「搶救國文聯盟」高揭崇高的「文化」招牌,骨子裡實是「政治操作」,其代價是孩子的青春與多元思考。

因此,筆者以為文言比例不當提高。研讀文言艱難的字詞與虛字,耗費學生無數時光,所學又遠離聽說讀寫的日常運用。現今時代複雜,古人的思想已難協助學生解決人生問題;現在無論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大多以白話文為論述工具,因此應提高白話文的比例。

論孟不當列為必修。台灣文化不只包含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不只包含儒家思想,獨尊儒術,罷黜其他,表現無法尊重其他思想的偏窄。現代小說、區域文學,可讓學生接觸當代生活與文化;語文表達,可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論孟列為必修,則剝奪學生吸收其他文化的機會。

(作者為師大附中國文教師)

該搶救的是學生

◎ 李川信

高中國文科課程綱要所要達成的目標是「學生能運用聽、說、讀、寫的能力」;「開拓生活視野,加強人文關懷」;「培養關心當代生存環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現代國民」。想想:提高文言文比率到五十五%以上,將論語、孟子由選修改為必修,就能達到這些目標嗎?聽、說、讀、寫何時用到文言文,讀文言文、論語、孟子如何有人文關懷,尊重多元文化。

國語文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文言文比率增加,論語、孟子由選修改為必修,所謂「搶救國文聯盟」一再把國語文能力降低,歸咎於文言文讀太少了,這就像英語程度差,要求學生多讀古代拉丁文一樣可笑?

現行高中「國文」科文言文比率四十五%,已是世界各國語文科之冠,連中國文言文比率也只有三十%。「搶救國文聯盟」的女士、先生,請不要再傷害我們台灣的年輕學子,放手吧,讓他們多學一些生活語言─白話文的運用,多欣賞現代文學,多閱讀世界各國經典文學,讓這些能陪伴他們生活一輩子,豐富他們的人生。

(作者為台灣北社副秘書長)

打破文言文迷思

◎ 張學逸

「高中九八國文課綱」的文言文比率為百分之四十五,已經遠高於中國的百分之三十,但是由余光中為首的所謂「搶救國文聯盟」為了滿足其大中國意識,祭出「增加文言文」等於「提高中文能力」之手段,刻意混淆視聽,誤導國人陷入嚴重的迷思、謬誤!而馬政府的教育部也於九月二十六日配合宣布即將提高文言文比率、增加國文科的授課節數等,企圖矇混過關,遂行其「政教合一」之政治目的。

提高中文能力,絕對不等同於多讀文言文!把時間花在背誦艱澀的文言文上,不但無法提升中文能力,學生反而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學校的課程科目,除了「國文課」外,還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許多科別,卻只有「國文科」這門課會使用文言文,其他所有的科目清一色全是使用白話文。而深奧難懂的文言文需要花費時間背誦,不但排擠到研習白話文和其他科目的時間,文言文「背多分」的學習方式,也和運用思考、歸納、演繹等邏輯能力的培養背道而馳,習於死記強背而不融會貫通的教學模式,不但不能強化中文能力,反而會降低學生的數理能力!(作者為台灣北社社長)

語文教學要台灣化

◎ 楊青矗

馬政府為使馬區長英九速將台灣免費奉送中國終極統一的願望,又再吵中學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比例。中國學生讀的比率是:文言文百分之三十、白話文百分之七十。馬政府為讓台灣接受中國奴隸化教育,將提高文言文到百分之六十五,論語與孟子必選。這樣便可排除台灣的本土文學。

作家出自英文系的多,中文系的少,原因在於英文系多半讀現代新文學;中文系多半讀文言文的舊文學及與新文學創作無關的課程。文言文已是不用的文體,對撰寫現代白話文幫助不大。我們要求:文言文比率與中國一樣佔百分之三十即可,白話文要以台灣的本土文學為主。台灣本土的古典詩為數相當多,文言文也要有台灣本土的文學,讓台灣的學生瞭解,他生存土地的人文與生活環境有關的文學。(作者為小說作家)

偏重古文的後遺症

◎ 鄭清文

現在全世界,包括中國,國文教科書都以現代文為主體,越古越少,像個金字塔,只有台灣違反潮流,過度偏重古文,變成頭重腳輕的「倒金字塔現象」。

以前,醫學系的學生要學拉丁文,說這樣才能寫出正確典雅的病歷。但丁在七百年前已知道,不必用拉丁文,用方言也可以寫出偉大的《神曲》。這麼簡單的道理,現在在台灣的中國人卻不懂。

台灣有部很大的辭典,叫《大辭典》,裡面有「天馬(螳螂)」,卻沒有「肺炎」。這是崇古廢今的樣板,辭典是實用的工具書,而這種辭典是虛假的象徵。

中國古文喜歡唱高調,要「不遷怒、不二過」,好像要求每一個人,一百米要跑十一秒,跳高要跳兩公尺,誰做得到?高調唱多了,人學會了可以說一套做一套。

古文屬於士大夫,其中充滿著士大夫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士大夫階級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的工具,完全沒有民主思想,所以總統有文告、董事長有訓辭,我孫女國中的老師情緒不穩定,就拿古倫理、古道德來說教一通。這就是過度偏重古文的後遺症。 (作者為作家)

壓抑台灣文化社會力

◎ 鄭正煜

大學中國文學系培養出來的中、小學國語文師資不能勝任白話文文學作品的教學,顯示台灣的國語文課程出了重大的問題。國語文教師的進用要檢覆訓詁學、文字學的學分,這是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的工具課程,與真正的文學教育有落差。而且中國古典文學缺乏深層人性與人際關係的探索,公義思考在封建文學中變得十分貧乏。濫肆增加文言文,反而使台灣的青年學子無法融入世界文學心靈的發展,對台灣文化社會力的成長有害。(作者為台灣南社社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