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誰的「殖民文化」陰影?

◎ 鄭牧心

一樣看花兩樣情,同樣一部《海角七號》,卻有兩極分歧的影評。

有人評曰:這部影片是年輕一代台灣導演,終於找到了可以情繫戰後三代、可以歌哭於斯的題材,同時在作品中構築出一個開放與包容的本土想像共同體,此即所謂的「台灣國族主義」嗎?但另一極端則直指:《海角七號》隱藏著日本殖民文化的陰影,整部影片充斥的是不折不扣美日「次文化」的大拼盤,遠離台灣自己藝術創作的主體性。

其實任何時代、任一意涵豐富的藝術創作,都要禁得起各種角度、立場,各種意識形態與價值的揭批,甚至翻來覆去的解讀或解構,才庶幾可臻「經典之作」。然而電影之所以稱為第八藝術,它不僅融合且超越了前面七種人類已經發展相當純熟的藝術形式和手段,尤以在封閉的光影世界裡,往往突破慣常的時空概念,可讓觀影者馳騁其各自無限的想像空間,如果觀影本身就是一種光影的再生產、再創作的歷程,那麼影評者的視角與觀點又何嘗不是其內在意識抑或價值判斷的強烈投射及倒影罷了?也可能離創作者的原旨和本意遠矣!

既然觀者、評者和創作者常不同調,何不聽聽影片的導演怎麼說,日前魏德聖返抵南台灣的母校─遠東科技大學,又到成功大學和師生座談,當觀眾問及本片的創作動機、原旨、意涵等等沉重的議題,他先是帶著靦腆、淡淡地說:「我只想結合各種電影的元素,讓片子節奏儘量能夠貼近台灣觀眾的呼吸和脈搏」,接著還加上一句:三週前(票房尚未破億)「我講什麼都是屁話,現在說什麼都對」。筆者聞之,這調調就似筆者對於《海角七號》整部影片的調性及其質感的綜合觸感:「雖有點任性、有點放縱,但卻任性、放縱得如此自在!」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