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八三○的重大意義 台灣人民勇敢對抗親中逆流

今年的八月份有二個重要日子︰八二三與八三○。五十年前的八二三,中國發動一場舉世震驚的砲戰,在四十四天內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小小金門島濫射四十八萬發砲彈,幸而蔣介石部隊誓死堅守,以及美國的強力介入,才粉碎中國併吞金門的野心,使台海形成均勢,確保日後台灣政經發展。今年的八三○則是馬政府執政百日,到底交出什麼成績,民眾將加以檢驗,而本土社團更發起一項嗆馬遊行,反對馬政府上台後一味向中國傾斜,去台灣化、去主權化的錯誤路線。因此,八二三與八三○這兩個日子都具有歷史指標作用,八二三屬於過去,而八三○則迎向未來。

半世紀前的八二三砲戰,是台灣存亡的一大關鍵。儘管當時據守台灣與佔領中國大陸的政權,都是一個中國原則的信奉者,台灣被蔣介石盤踞,或遭到中共佔領,似乎並無差別。但其實,蔣介石是被中共逐出中國大陸,屬於流亡政權,台灣人民在這種脆弱的中國政權統治下,都發生了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民主化與本土化走得極為艱辛。若是當年被中共政權併吞,今天的台灣必然全部改觀,台灣的民主與本土化非僅不可能實施,台灣人民勢必淪為專制獨裁下的奴僕。因此,當年交戰雙方雖然都是中國人政權,但結局仍對台灣的歷史發展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現今紀念八二三的意義,即在於此役穩住了金門的局面,讓台灣在中國的武力威脅之下有了緩衝的空間,乃有不同於中國的歷史走向。

換言之,八二三的重要性,乃是它將共產中國勢力阻絕於金門之外,無法入侵台灣,至於原先進入台灣的蔣介石政權,則已日暮西山,預示台灣的民主與本土化將有出頭天的日子。然而,馬政府卻刻意曲解此一歷史意義,竟然在八二三五十週年之際,選擇在金門此一抗中戰地,對仍然不放棄武力犯台的中國釋出所謂「和平」、「和解」、「合作」善意。此一宣言顯示馬英九總統不但未檢討執政三個月,對中國傾斜所造成的負面衝擊,反而要進一步研擬開放中國人民到金馬觀光旅遊,採取落地簽證或多次入境簽證。先進國家沒有一個敢對中國之旅客採取落地簽證,均憂心中國旅客帶來的麻煩,卻只有中國始終覬覦的台灣之執政者馬先生,顯然有意創下這項讓台灣人民寢食不安的世界紀錄。

馬先生的八二三宣言,以及執政以來執意推動的親中政策,在八三○這一天就要面對台灣人民的怒吼與聲討。八三○的重要意義,在於台灣人民將在民主與本土化進程出現逆轉時,勇敢站出來對抗親中的歪風與逆流。易言之,馬政府執政百日,卻已將台灣的主權、本土化與經濟發展摧毀殆盡,現今台灣人民所面對的困境,不僅是通膨、薪資負成長與經濟停滯,乃是主權與國家的逐漸消失,而在主權消失之前,透過鬆綁西進,台灣早已淪為中國經濟殖民地,是以八三○示威所要彰顯的議題,兼具象徵意義與實質內涵,既顧主權也顧肚子,是台灣人民為國家與生存而戰,絕非統派所抹黑的挺扁遊行。

扁案爆發,誠為台灣民主運動難以彌補的傷痕,但台灣歷史發展是全民意志所匯聚的一條浩蕩長河,陳水扁無論功過如何,都只是大河流轉下的小浪頭,八三○台灣人民走上街頭,是要對那個背離八二三抗中歷史意義、反對本土化、向中國傾斜的馬政府嗆聲。因此,八二三若要更具歷史意義,必須與八三○的實際作為連結。無論藍綠,只要認同在中國史無前例的砲轟下,誓死不投降的八二三砲戰之歷史意義,都應該在八三○這一天攜手站在街上,向執政百日的馬政府說不,向這個親中政府索回台灣發展的主導權,拒絕走上亡國之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