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兩岸升溫 趨統?趨獨?

■ 陳儀深

六月三十日開始台灣本島正式開放兌換人民幣,就像七月四日開始進行的「兩岸週末包機」,都顯示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根據統計,過去廿年台灣人民前往中國的數目高達四千多萬人次,但是中國人民來台灣的數目不到兩百萬人次,如今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有可能相當程度改變這種不平衡狀態。不過台灣畢竟是小島,不可能容納太多外來的觀光客,包括安全的維護、品質的維持都是問題,尤其中國旅客來此地「話語會通」,深入的程度比起日本、歐美來的旅客不可同日而語,這種「深入」是互相的,北京政府所擔心的不只是台灣電視的政論節目或法輪功的宣傳品,他們最擔心的應該是無法掌握來台旅客的素質和表現,如果真正製造髒亂、口出惡言,一旦被發達的台灣媒體一再報導,這種「反統戰」的效果,必定是加強台灣人「反統一」的決心。

換句話說,最近快馬加鞭的兩岸互動關係,會造成趨統或趨獨的效果,其實還在未定之天。若就以上兌換人民幣、週末包機、觀光客來台等等來看,經濟之中當然夾帶著政治作用,而且被賦予挽救台灣經濟的過度期待,對國民黨政府而言其實也是「皮剉著等」。個人一方面同意蔡英文所說:「不要一味唱衰別人」,一方面也相信政治談判不可能太早進行,現在能談什麼呢?最近國台辦主任王毅對台灣要加入WHO的粗魯反應可以為鑑;何況有關兩岸的政治關係,多數台灣人的意向已經極為清楚,北京政府必須與「真正代表台灣人」的領導者談判才可能找到終極方案,正當國民黨政府連經濟也搞不好的情況下,未來民進黨當然有很大的機會和責任,必須妥善準備。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