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米樂的現在進行式

■呂耀中

陳總統、呂副總統等人,昨天下午在總統府觀賞「無米樂」紀錄片,總統說,政府會傾聽農民心聲,也希望農民大聲說出自己心聲。「無米樂」一炮而紅,主要是片中後壁鄉的農村景致、農民樂天知命的價值觀,引起社會極大回響,但實際狀況呢?

後壁鄉的稻米專業區土溝村,今年一期稻作正在收成,濕穀一百台斤價格六百八十元,還在下跌中,三台斤的米換不到一瓶礦泉水,遍地金黃的收成季節卻毫無豐收的喜悅,問題是在稻米的產量過剩嗎?還是在糧商甚至是農會的剝削?

二十年前村內的農家,早就需依賴非農業所得來維持家計,多為泥水工、粗工,農業只能當副業,維持耕種目的是維持祖先的田園不要荒廢。低產值的農田,若要轉型精緻化經營,老農如何學習高科技的生產技能?哪來的本錢投資設施?就算農產品進軍國際市場、中國市場,實際上只是飽了中間商的荷包,農民是生產越多虧越多。

目前在土溝村有一群在地農夫、土水工、木工組成農村文化營造協會,試圖配合政府社區營造的政策,來改變沒落土溝的命運,經過四年的營造過程,也只能在社區環境的改善著手,雖然在南台灣得到許多肯定,但在農業產業方面實在不知從何說起,時常在送營造計畫書時,面對官員、評審學者詢問:你們土溝的產業要如何發展?問他們這些不識字的農人、工人土溝的產業要如何發展?農夫們倒想請問官員們、專家學者教授們,他們已經完蛋的土溝的產業可以如何發展?

(作者就讀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