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加稅總比舉債好

■賴振昌

自從陳總統指示未來將全面提高國民的租稅負擔,就引起各界反對的聲浪不斷,認為政府不應該以加稅來作為改善財政赤字的手段。但事實上,加稅在財政理論上亦有其正面的意義,不可一味反對。

就理財的指導原則而言,個人理財與公共理財最大的差別,在於個人理財重視「量入為出」的觀念,而公共理財則強調「量出為入」的原則。

當個人理財違反量入為出的要求時,個人財務狀況很容易陷入破產的財務危機,因此個人財務活動一定要受到收入來源的制約。反之,在公共理財上則強調支出的合法性與必要性,政府很多的支出是不能以有沒有收入來作為是否加以執行的藉口,因為公共領域事務,很多事情具有「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後悔」的特性。例如:國民義務教育支出項目,政府不能以沒有經費,就宣佈今年的學齡兒童暫緩入學一年;若因沒有收入而取消教育支出,將來的國民素質一定會下降。同樣政府也不能以沒有經費,就減少必要基礎建設的投資,否則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一定會受到影響,因此收入的多寡不是公共理財的限制條件。

一個國家的支出合理性,應該是由法律規範、立法院監督及預算審計等機制來加以控制,如果政府的預算經嚴格的控管後,仍有支出的必要,財政當局就有籌措相關經費來源支應的義務,至於如何去籌措,則是另外一個公平分配的問題。

通常在支出需求確定的前提下,政府可用於支應的經費來源,不外乎租稅收入、發行公債、變賣國有財產等方式。其中發行公債只是把今天的支出,轉嫁由下一代來負擔;而變賣國有財產更只是在吃先人遺產而已,這兩種方法雖然比較不會引起民眾反彈,但並不一定對人民有利。只有透過課稅的方式取得公共支出的經費來源,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所應該有的表現。

陳總統的加稅指示,雖引起諸多反對聲浪,但事實上,政府主張以加稅方式改善財政惡化的方向,並沒有錯誤。試想在政府財政惡化的情況下,陳總統不提出加稅的主張,而仍以繼續發行公債或變賣政府財產來加以因應,民眾納稅的痛苦感可能不會表達出來;但沒有表達聲音,並不代表人民沒有財政負擔。因此加稅本身並不是罪惡,至少它比舉債或變賣財產的方式,更能讓人民感受負擔的存在。

此次若能因加稅的議題,讓人民意識到負擔存在的事實,進而去注意、檢討政府支出的有效性與必要性、租稅負擔公平性,與立法委員監督是否確實等問題,未必不是好事吧! (作者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現任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總務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