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卡拉台語不OK

■ 曾韋禎

教育部近來首次公布「台灣閩南語卡拉OK正字字表」,引起強烈之爭議。一方面,這些用字與以往積非成是的習慣用字存在不小差異;另方面,長期就對本土化存在歧見的中國派學者、政客,抱著「逢杜必反」的心態,當然是反對到底。然而,造成台語字最大誤用的KTV字幕不好好做一次校正,對台語的使用與保存都是很大的傷害。

現行紊亂不堪的台語歌KTV字幕,是建立在北京音漢語的發音基礎上。台語卡拉OK開始盛行的時代,台灣學研究尚未開始,教會使用逾百年的白話字並不通用於外界(即便日治時期的蔡培火有意全面推廣,卻被總督府所拒;戰後的國民黨政府更是沒收白話字聖經)。業者為求速效,隨手就以北京音漢語為發音基礎的漢字來做台語歌曲之音標,勉強可以湊出相近的發音,卻嚴重喪失了準確性。

因北京音漢語在歷經蒙古、滿洲等北方民族語言之影養,多了許多南方民族所沒有的音(特別是捲舌音),但也喪失了濁音、濁鼻音、促音(入聲字)、陰陽調,這些在閩南語、粵語、客語普遍存在的元素。因此,現行忽略字義,只求字音去選用漢字做台語歌詞音標之做法,有檢討之必要。

台語漢字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已行之有年,除了在日治時期就漢字化的《聖詩》外,林恩奎醫師於一九九一年首度將巴克禮牧師翻譯的白話字《聖經》翻寫成漢字版,聖經公會以此版作基礎,再經多位語言專家之琢磨,終於一九九六出版台語漢字版的《聖經》。不管是《聖詩》或是台語漢字版《聖經》,都是使用台語字的優秀參考範本。

教育部此次公佈的參考用字表,除了一大部分與長老教會通行用法相同外,例如:欲、袂、濟、佇、伊、猶、毋…等,更多是找出其本字,只是這些字在北京音漢語的長期優勢下,已少被使用。例如用「翁婿」取代「尪婿」,這是現行中文之正確用法,而「尪」的本意是瘦弱,中文未見用來稱丈夫。「囥佇佗位」的囥,在中國南方不管是上海話、客語、閩南語都有使用,意思就是藏置。用「澹糊糊」取代「淡糊糊」形容溼漉漉,絕對更合適,因為澹的本意就是形容水波蕩漾的樣子。「嫷」的本意就是美好,《說文解字》有云:「南楚人謂好曰嫷」。「晏起」的本就是晚起,使用「晏晏」取代「晚晚」,音義較吻合。「濟」的本意也有多的意思,例如濟濟多士,用「濟」取代「多」,或是用「毋」取代「不」,字音皆較吻合。

在社會上無法普遍使用羅馬拼音,兼以台語羅馬拼音至今仍為不同的拼音系統爭論不休下,台語歌KTV字幕作為現代人最常接觸的台語字來源之一,如何將目前紊亂不堪且不合語意的台語字作較正確的更改,實有其必要。(作者為台師大歷史所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