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養豬大縣呼籲

加強沼氣利用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 曹啟鴻、陳文卿

今年是養豬業最艱困的一年,毛豬售價永遠趕不上高漲的飼料價格,而養豬除了豬糞尿污染問題外,另有甲烷氣排放所引起的溫室氣體問題。所以如何降低畜牧業的環境衝擊,對於養豬頭數高居全國首位的屏東縣是一項挑戰。

屏東縣目前的豬隻飼養頭數高達一百七十萬頭,約為全國四分之一,養豬業為本縣最主要的農村經濟支柱。但養豬業的廢水排放佔了本縣河川污染的比例高達七成,卻也是本縣環保工作長期揮之不去的夢魘。而溫室氣體排放,更讓問題雪上加霜。

所謂六大溫室氣體中,是以CO2佔首位,其次則為甲烷(CH4),而甲烷的溫室氣體潛勢為二氧化碳的二十三倍。所以台灣的溫室氣體中,如果換算成CO2當量,甲烷所佔的比例約高達十八%。甲烷主要來自於有機廢棄物厭氧分解,如垃圾掩埋場、豬牛糞便等。

甲烷對於地球溫暖化有正反兩面的效應。一方面它是珍貴的生質能源,以養豬廢水場所產生的沼氣而論,含有約六十%之甲烷。一立方米之沼氣發電利用可產生約一.五度電,約相當於減少一公斤CO2排放。全國養豬廢水處理場每年所產生的沼氣量約可達二億立方米,可發電每年約達三億度,相當於減少約二十萬公噸CO2。反之,同樣一立方米沼氣,若未收集利用而任意排放,卻等於為地球增加了十公斤的CO2當量。

早期經濟部曾與農委會配合補助農戶設置沼氣發電機,推廣數量達數千戶以上。遺憾的是,目前沼氣袋仍安然無恙的比例極低,厭氧消化槽所產生的沼氣有收集利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其後果是,不僅無法產生再生能源,反而每年排放相當於二百萬噸CO2當量之沼氣到環境中,幾乎佔全國年總排放量之一%。完全抵銷掉花龐大經費在風力、太陽能發電上努力所減少的二氧化碳量。

造成今天養豬廢水處理場之沼氣未能回收利用的主要原因,是養豬場量多且分散,對於沼氣發電設備不易維護。因此未來應可考慮設集中式污泥厭氧消化系統,將濃度高且沼氣產生潛能大的污泥集中作厭氧消化處理。農委會也應該再補助養豬戶修護健全沼氣收集系統,而能源局對於兼具污染防治效果的沼氣利用之補助優惠額度更應該超過其他的再生能源。

很少人注意到屏東縣約有十多萬頭豬是以餵食廚餘為主,無形中協助鄰近各縣市處理掉每月高達兩萬多噸之廚餘,這是養豬業對環保的貢獻。所以協助養豬業降低環境衝擊應值得中央正視。(作者分別為屏東縣長、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副總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