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民進黨何去何從?

■ 徐永明

最近觀察民進黨進行反省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初選制度、人頭黨員,乃至世代交班等權力安排的問題,甚至最具體的結論不過是廢除「排藍民調」,暗示過去因為太往深綠靠攏,所以才輸了立委與總統大選;因此進一步明示:未來要往中道路線前進,認為是新世代的奪權大計。

至於相關的談話節目、評論員與本土社團都成了敗選的代罪羔羊,雖然有許多人都還不是民進黨員,卻已經要背負幾百萬票的政治責任呢!反倒是,選舉當天在台上泣不成聲的一群競選幹部,隔幾天在攝影機前,成了慷慨激昂的改革世代,問罪阿扁與諸天王,當然在全代會時還是這些人躍躍欲試要接班,讓人懷疑民進黨是一個終身僱用制的公司,無論選輸還是選贏,都是同一批面孔在領導、批判、反省與接班。

無論敗選的原因為何,民進黨作為一個引領台灣政治風潮廿年的政治力量,最重要的制度機制就是:黨主席敗選及下台,透過選舉的勝負來清洗黨機器,讓人民的選票淘汰政治人才。也因此,民進黨的政治人物面對這樣嚴酷的考驗,才能以民意走向作為最重要的關懷,而每次選舉也都有能力推出最優秀的候選人,這才是民進黨能席捲台灣政治「贏的策略」。

顯然,執政後的民進黨因為資源與職位的增加,所以這個清洗的機制形同虛設,輸了辭職不過是等待另一個位子的分配,而反省不過是媒體前面的漂亮字眼而已,也因此這次總統選舉的大敗來得既凶且快,但並非出人意外,因為這是累積了八年的反彈,反而是民進黨人措手不及,忘了定期選舉的冷酷篩選功能。

但令人駭異的是,民進黨人面對敗選的心虛與迴避,不敢講出失去政權與民心的真正原因,隨之而來的是精心策劃的媒體大秀,希望大家忘記就是這群人把選舉搞砸的,拿出「排藍民調」當擋箭牌,忘了每一個都是排藍的既得利益者。

敗選對於個別政治人物是殘酷的,但對於政黨卻是清洗改造的契機,無論民進黨要往中間走與否,如果無法真正面對敗選的責任,那麼四年後台灣人民的反彈不會稍減的。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