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傷痕228

■張炎憲

二二八在台灣有特殊的意義。它是戰後台灣最大的悲劇,也是威權統治時代最大的禁忌。它曾經是台灣人談虎色變,不敢碰觸的問題;也是充滿驚奇,凝結台灣人意志的精神力量。對於這樣深具意涵的重大歷史事件,我們該如何去面對?

自一九八七年,二二八平反運動展開之後,二二八釋出極大能源,受難者家屬紛紛說出隱藏四十多年的悲歌,引起社會大眾的同情,撼動國民黨的無情禁壓,開啟一道療傷止痛的窗口。這股力量迫使國民黨不得不讓步,祭出第二次二二八調查報告,以撫民怨;並由李登輝總統公開道歉,建立紀念碑,通過補償條例等措施,以彌補傷痛。

二二八平反運動是民眾自發性的運動。它為何會震撼人心,是因為運動的能源來自於對台灣的關懷,對受難者的哀思,對統治者殘虐的控訴。所以二二八匯成一股力量,喚醒歷史記憶,改寫台灣歷史的詮釋;譜出生命的樂章,創造出刻畫人性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二二八已超越歷史的時空和悲情,成為台灣文化的資產。

二二八平反運動興起之後,疑慮也隨之產生,認為重提二二八會挑起族群的矛盾,加深社會的裂縫。這種說法的出現雖有它的政治環境背景,但回顧自一九八七年二二八運動推動至今,台灣社會並未因此動盪,造成衝突,反而成為促進解除禁忌、重新認識台灣的正面力量。在雙方有節制的配合下,執政者逐次讓步妥協;推動者體諒時局的艱難,忍讓為國,沒採取激烈手段。二二八的歷史記憶被喚回,二二八的歷史重新被詮釋。

「傷痕二二八」歷史紀實影片是由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和公共電視聯手合作,集合許多對台灣歷史及電影藝術創作等方面有相當研究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籌劃,並由名導演鄭文堂拍攝完成。

這部影片以歷史發展做為縱軸;以當時人物的談話、作為烘托出時代的變局和感受;以歷史重建的手法,由演員、實景、實物等拍攝的方式,呈現歷史原來的景象;以受難者家屬的真情告白,反映當事人內心的悲痛;以當時某些軍政要員、媒體的觀察,顯現問題癥結。這部影片透過歷史真相的描述,流露當時人的歷史感情,在知性與感性的交會中,閱者當能深刻體會出時代的悲情、台灣民眾的無奈以及日後追求當家作主的動力來源。

親近二二八,體會二二八,是瞭解現代史必備的入門工程。現今有人陷入統獨意識中,看到二二八就會排斥,其實二二八已離開我們將近六十年。六十年前的往事應該在歷史記憶中沈澱,化出朵朵燦爛的文化花蕊,共創美麗的未來。這部歷史紀實影片確實有這樣的作用,既不激情,也不造作,卻能深刻描繪台灣人內心感情世界的變化,以及二二八在時代變動中的意涵。(作者為國史館館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