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飛魚文化生生不息

■劉炯錫 、高清德

今年的飛魚季節,我們訪視東海岸阿美族社區,長老們卻感嘆魚船越來越大,魚網越來越長,飛魚卻越來越少。再這樣下去,阿美族的飛魚文化還能生生不息?

南島社區大學今年二月在交通部觀光局東海岸風景區管理處的支持,與行政院文建會等政府單位及地方中小企業的補助下,邀請四鄉鎮十個社區隊伍製作捕飛魚的竹筏,並於四月三十日在長濱鄉真柄社區舉行竹筏比賽。從而警覺到東海岸阿美族飛魚文化的存續危機。

每年四至六月是東海岸的飛魚季,真柄社區稱飛魚為kakahong,將約十公尺長的魚網,順著海流,垂下約二公尺深,白天與海平面垂直放網,到晚上長網方向則與海岸線平行,從水深處往岸邊拉動,但至約晚上九點鐘則從淺處往深處拉動。

同齡層男士一起出去捕魚,一個人一天分配的飛魚,多則上百條,少則幾十條。男士們晚上捕魚回來後,當晚刮鱗、剖魚、清內臟、鹽醃至隔天上午,再由女士們烤魚保存,全村炊煙裊裊,現烤飛魚是人間美味。

為了飛魚的豐收,男士們須精鍊技術,包括製作、駕馭竹筏、在海浪中佈網、收網。捕飛魚是需要聚精會神的事,漁夫從村莊到海邊,若看到情侶約會、打噴嚏、踢到石頭,以及遇到伯勞鳥都不好,最好折返,以免分心,甚至有危險。

東海岸阿美族製作竹筏捕飛魚的文化原本生生不息。後來捨竹筏而就馬達動力的塑膠筏,無法與三、五十噸的大船結合魚探機等工業產品相比,阿美族捕不到魚,飛魚文化漸流失,部落內的人際關係變冷淡,小孩部落認同也斷層了。

這次活動過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一幕幕社區居民參與進來的過程,從三、五個老人和中年幹部的執著開始,一面唱歌一面做,從選竹、削竹皮、彎竹、綑綁、固定槳架、下水海祭,到竹筏競速比賽時,上百名婦女小孩為自己部落的男選手們加油,歡聲鼓舞,頗有提振部落前途之氣勢。

竹筏比賽熱鬧結束,休息一陣後,想想我們得到什麼。南島社區大學邀請這次帶動社區居民參賽的幹部們於五月十九日晚間舉行pakelang(事情告一段落的慶功宴、檢討活動),看過竹筏製作、比賽、捕飛魚的紀錄片後,有人提出組織聯盟、保護飛魚的建議。

在東海岸採天然法釀醋的徐蘭香女士指出,如果農委會漁業署和漁會無法讓阿美族飛魚文化生生不息,甚至是幫凶,應早點裁撤。她鼓勵阿美族以傳統竹筏限量捕捉飛魚,她願意協助以較高價格賣給有環保理念的人,並譴責貪婪無度的人。

我們認為要讓飛魚生生不息,永續飛魚文化,政府有責任先做好飛魚族群的資源調查、生態監測與保護行動,否則再多的竹筏比賽、飛魚祭、飛魚美食秀、飛魚觀光遊程,可能只會加速葬送飛魚的族群。(作者劉炯錫為台東大學教授、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高清德為真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長濱國中教務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