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為病患複製健康

■許英昌

二○○四年三月十二日韓國首爾大學黃禹錫(Woo Suk Huang)醫師和文信容(Shin Yong Moon)醫師,利用細胞核轉移,成功地創造出第一個人類胚胎幹細胞,發表於「科學」雜誌。今年五月十九日,兩位學者發表新成果,細胞核轉移成功效率增加十倍。

此戲劇性的成果,透露出兩點重要訊息,第一、複製人類胚胎幹細胞移植治療疾病並非遙不可及。第二、未來胚胎幹細胞研究於倫理上的爭議將更劇烈。複製可分為生殖性及治療性複製,前者自一九九六年桃麗羊複製成功後,科學家更極盡所能複製牛、老鼠及瀕臨絕種等動物。韓國學者則朝治療性複製,複製人類胚胎幹細胞,將捐贈者的體細胞核,植入另一捐贈者去核的卵子中,胚胎一旦成長發育後,胚胎內層組織產生許多和捐贈者體細胞相同的幹細胞,進一步分離並培養成幹細胞株後,可用於研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及修補受損的組織。黃氏和文氏以病人體皮膚細胞來源,成功地建立十一個人類胚胎幹細胞株,含有和病人完全一樣的基因。

韓國學者有效地提升培養胚胎幹細胞成功的比率,關鍵因素在於,第一、卵細胞乃剛取自婦女,而非使用先前婦女接受不孕症治療,所捐贈未使用的冷凍卵子。捐贈者的年齡也是重要因素,三十歲左右,胚胎幹細胞株成功機率為百分之三,而年輕捐贈者的成功率為百分之七點七,平均只要捐贈一次,約將產生十個卵子,即可建立一細胞株。第二、技術不斷改善,先前研究人員使用細針將卵細胞上細胞核吸出,再將捐贈者的體細胞核送入;目前則是在細胞內產生一小裂縫,慢慢將染色體擠出,接著將體細胞核送進卵子內。另一方面,在取得囊胚內層的胚胎幹細胞上,先前乃用抗體將外層細胞破壞後留下內層細胞,而黃氏及文氏則簡單地將囊胚培養於人類餵食(feeder)細胞上,發現囊胚自然形成胚胎幹細胞株。科學家也發現這些細胞株擁有胚胎幹細胞的標定物,並能分化成皮膚、肌肉及軟骨等。

十一個細胞株中有九個來自年齡層位於十至五十六歲間的脊髓受損病人。另外兩個細胞株乃來自先天免疫疾病及第一類型糖尿病患者,意即捐贈體細胞核並不受年齡及性別的影響,各捐贈者和細胞株的基因順序相同。科學家目前已從動物實驗著手,以胚胎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動物。對於先天性疾病,科學家可藉著從培養的胚胎幹細胞株中,比較病人和正常人間的差異性,有利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

治療性複製胚胎幹細胞,目的在治療病人,而非複製人類。韓國學者在幹細胞研究上,已步入國際舞台,然而未來是否能將此科技產業化,頗令人關切。過去五年來,幹細胞產業雖逐年萎縮中,吉隆、PPL及先進細胞技術(ACT)等和再生醫學相關藥廠,紛紛出現裁員及財務危機,在於現有的成果離「臨床試驗的另一端」仍太遠;而韓國科學家的成果,將縮短研發到治療的距離。人類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兩位學者的努力,將帶動幹細胞產業的復甦,也帶給正為疾病折磨的患者一新希望。(作者從事生物科技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