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談台灣古典詩

■楊青矗

教育部長杜正勝以陳輝寫的古典詩「二贊行溪」,其中二句「風靜寒沙闊,煙濃遠樹低。」用書法寫出,印成包裝紙,部長的書法瀟灑飄逸,詩與墨寶相輝映,各報爭相報導陳輝這個人與二贊行溪。但卻沒有報導出全詩。「二贊行溪」我編著的「台詩三百首」有收此詩,原詩全文如下:

竹橋平野路,春水漲清溪

風靜寒沙闊,煙濃遠樹低

青蕪喧海燕,碧岸叫村雞

為語南遊客,應知慎馬蹄

後二句作者自註:「溪當秋雨泥濘,行人難之」。

此詩約寫於二百六十年前。「台詩三百首」將其歸類於「台灣勝景遊吟」輯中。此輯共收六十八首寫景的傑作,每首詩的景點,我都親自跑去觀察、照相及體驗詩人所表達的境界,然後譯成台語語體文的新詩對照,再寫註解與賞析,並以台語誦讀與吟唱灌CD片發行。我沿二贊行溪溪畔的田野漫步,頗覺現今也可感受二、三百年前陳輝詩中的意境。

杜部長向記者說,他曾在二層行溪附近的國小教書,經常在溪畔散步,陳輝此詩他有深刻的感受。這是台灣人親炙先人描寫台灣本土的古典詩,所感受的台灣心土地情。二層行溪今稱二仁溪,乃高雄縣與台南縣市的交界地,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曾經過此溪,如果你開車走縱貫公路經過,不妨暫停下來,邁向田間溪畔散步小歇,從現景的觀察中感受此詩所呈現台灣西部平原,遼闊溪景的意境。「台詩三百首」選收六十八篇各地景點的「台灣勝景遊吟」之傑出詩篇,每篇意境都有「二贊行溪」的優美,讀者閒暇旅遊名勝,不妨一邊步遊一邊吟哦,感受詩人如何寄勝於景塑造意境,與滄海桑田變化的思古幽情。

台灣的古典詩,創始自明朝遺老沈先文、盧若騰、徐孚遠等寓賢,移民來台定居做為台灣人,開始創作在台生活及有關台灣本土的詩篇。清朝的官宦詩人來台當官,離鄉背井來到這個當時是化外之地的異域,景觀與民俗都異於中國,引起他們大發詩興創作;加上本土詩人對各朝政權輪替的感嘆,及先民開墾的血淚,與移民生活的特殊感情都有感而抒發為詩。日人治台之後,讀書人斷了科舉之路,無不憂鬱而寄情於詩酒,結社聯吟。統治台灣的日本官員,為了籠絡讀書人,大都派漢詩高手來台統治,經常與本土詩人交遊,並常有聯吟大會,歷任台灣總督幾乎都是漢文高手,留下不少描寫台灣的作品。戰後隨國民黨遷台定居的舊詩人,也有描寫台灣本土的作品,所以描寫台灣本土古典詩,自鄭成功入台之後的三百年間有六、七萬首之多,這三百年間台灣的詩人、詩社及詩作之多,比中國全國任何一個朝代都多;且評價高於全清詩。在國民黨大中國沙文主義的奴化教育之下,台灣的國文不教台灣的古典詩,做為奴化教育者的中文系教授,極少知悉台灣有如此豐富的古典詩,全國三十幾萬教師更不必說了。我為了推廣,斷斷續續下數十年功夫閱讀,用六年的時間編選「台詩三百首」。 (上篇,明日續)

(作者楊青矗╱總統府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