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立vs.依附 全球vs.區塊

-民進黨、國民黨的產業地圖差異

■ 林濁水

國民黨由於長期執政,相信台灣的一切奇蹟都是出於他們的高瞻遠矚,因此習慣菁英心態,總以「大有為政府」自居由上而下地下達指令,提出一些標題非常偉大的計畫,如亞太營運中心、雙航圈、雙中心、兩岸共同市場、全球服務加值中心、全球創新中心…,不一而足,然後對內態度強勢主導。但矛盾的是,伴隨著對內強勢主導和漂亮標題的,其產業策略的核心理念,卻是對外全面性地尋求依附。先是對美國的全面依附,再轉移到對中國的全面依附。

上世紀末執政時,國民黨有兩個產業主軸:一是在製造業上發展資訊電子業;另外一個是蕭萬長於一九九五年正式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為發展資訊電子業,讓傳統產業出走,以便空出土地、資金、勞動力來發展資訊產業。但電子業只重硬體代工製造,屬於研發創新的IC設計、軟體業則遭到歧視,無論股票上市上櫃、進駐竹科、租稅減免都難如上青天。這策略的意義是全面依附先進國家上游廠商提供的技術和下游品牌廠的訂單採購,不求在技術上和品牌上的自立。

亞太營運中心則是以香港為師,想利用令李光耀羨慕的「好得不得了」的地緣位置,透過和中國三通和中國建立「大中華經濟圈」,使台灣成為海運轉口中心,使台灣產業在這基礎上往高階服務業轉型。江丙坤甚在二○○四年大選時為連戰規劃「製造業全部走出去」的策略。他們誤以為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附已全面取代了對美國的依附:製造業既全盤依賴中國廉價勞工,市場也全盤依賴中國市場,服務業則必需像香港一樣,全面依附中國,做為中國貨物進出口的門戶。

民進黨的轉型策略完全不同,以製造技術為台灣的利基,品牌的建立、服務業的提升、文化產業的勃興,都必須建立在技術的研發創新上。因此,民進黨支持的是產業透過創新、技術升級和品牌行銷循序自立。

依附和自立兩個理念的差異,使雙方畫出了兩張完全不同的經濟地圖,為台灣產業的經濟地理定位:全球運籌、行銷中心vs.大中華區塊經濟門戶。

由於發展全賴做中國門戶,香港這個號稱東亞最「國際化」的城市,其實區域經濟的性格濃烈─沒有華南的地緣因素,就沒有今天的香港。蕭萬長的雄心也大抵如此,也因此為台灣取了一個地緣性格濃烈的口號─「亞太」營運中心。

台灣的地緣位置雖是我們要妥為運用的優點,但地緣位置對香港這種城市經濟體是主菜,對早已全球運籌的台灣而言則是「甜點」。我們要面向全球市場的技術競爭,而不是閉鎖在東亞一角,期待中國與外國公司都會把貨物送來給我們轉運,讓我們做中國的門戶。

事實上,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台灣的發展方向就和香港的依附中國不同。台灣是跳過區塊直接面對全球,早期的農產品如此,戰後的傳統產業如此,一九九○年代電子業的終端市場也如此。這樣,不自限於中國經濟圈後,台灣的經濟反而呈現了更強烈的全球性格。因此儘管藍營批人「鎖國」,其實依其策略內容,將使得早已進入全球的台灣被拉回來鎖進區塊經濟中。(作者為民進黨籍前立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