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馬鞠躬vs.謝透視

■ 陳永龍

總統候選人首場辯論中,面對原住民文化、發展與教育議題,馬、謝都政治正確,堪為可喜。馬先對溪洲部落「我把你們當人看要好好教育你們」的「口誤」事件鞠躬道歉,展現風度;謝則強調夥伴關係、攜手前進,並以司馬庫斯部落碩士口試為例,強調應向原住民學習共生的集體生活文化。然而,辯論場外的媒體焦點失落處,卻見溪洲、三鶯部落「就地居住」布條,樂生聯盟、勞工組織發出吶喊;顯然,弱勢人權與「居住權」等訴求,都未被真正看見。

再映照真實部落,原鄉土地有不少流失到財團手中,觀光開發利益卻未使部落均沾,傳統領域資源使用權(如採集、狩獵等傳統生活)更未回歸部落。而都市原住民現場,台北縣政府多次威嚇拆除溪洲部落,更在元宵節粗暴強拆三鶯部落使成「政策災民」。春雨寒流中,阿美族人不願(或沒錢)搬入失當的國宅裡,選擇就地搭帳篷埋鍋造飯、不食嗟來食,堅持部落主體的尊嚴。

昨天論辯答問中,馬除提及產業認證、原住民薪傳獎外,兩次提到「試辦原住民自治」;若再檢視馬競選官網「原住民族多元共榮」口號和十二項瑣碎主張,卻發現除開具四年五百億支票外,內容幾與原民會已執行計畫如出一轍,缺乏整體宏觀的原住民政策視野。

反觀謝的答問,他以法制觀點強調只要好好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及七個子法即可;至於謝的官網,雖無原住民政策專章,令人驚訝,但在《永續環境政策白皮書》中提到:「要保護原住民族基本生存權,就應先維護原住民族基本生存的安全環境,保障原住民族對於環境資源的財產權,並尊重原住民族利用環境資源的文化慣習與制度,更要歸還原住民族自主決定發展的權利。」

儘管兩人都強調原住民族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環,但謝看見歷史成因,是外來政權和政策錯誤,才讓原住民傳統領域流失,成為弱勢族群和邊緣人。

若用「都市原住民政策」當檢視劑,馬以「安全」理由漠視原住民傳統慣習,支持國民黨主政的台北縣府拆除都原部落,失言後再道歉,多少有政策歸政策、拆除照拆除的反諷。相對之下,謝早聽見「就地居住」聲音,表示溪洲部落等「住」的問題,不該只從違建問題處理,因為這是社會問題,所以在基本原則沒協商好之前應維持現狀。

事實上,給原住民魚不如教原住民釣魚;只不過,嚴重的是原住民儘管懂得許多生存技能,卻不被給予依存的土地與合法性。就此準繩,馬、謝誰在態度上更尊重原住民主體性,應足判斷了。(作者為開南大學助理教授,多樣生態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