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母語與歌劇

■ 陳怡如

這個月二十八日晚間,將有千人合唱台語版貝多芬〈快樂頌〉,看到這則新聞,不由得想起去年一段很特殊的經驗。

我是在高中開始接觸古典音樂,學著聽交響曲跟歌劇。然而純音樂好入門,難的是歌劇。我沒有義大利文基礎,在語言隔閡之下,只能傻傻的以最直覺、最本能的心境來聆聽。還常想,究竟台灣人聽歌劇,跟義大利人聽歌劇有什麼不同?直到去年看了兩場《四月望雨》音樂劇,才恍然大悟─原來不過如此啊…

觀賞《四月望雨》首演時,我竟非常自然的,流下了眼淚。尤其從下半場戰爭爆發之後,眼淚也決堤。我看到了許多時代的無奈,而最重要的,那個時代離我的父母那麼的近!劇情賦予劇中每首歌一個背景,不論是鄧雨賢的曲子,還是冉天豪新譜的旋律,都那麼撼動我心!還有一個最關鍵性的因素─語言,它是我所熟悉的母語!

以自己所熟悉的語言為歌詞,譜成曲子,交織出一齣清新的音樂劇,聽起來竟然如此奇妙!這種感覺,是我接觸歌劇以來,從來沒有過的。

在大學時修過音樂通識,老師曾經形容蒲契尼《波西米亞人》「賺人熱淚」,也許真的就是語言障礙,我始終不懂那種深刻的感觸─直到觀賞《四月望雨》。

觀賞《四月望雨》時,由於沒有語言的隔閡,隔座的阿嬤們眉開眼笑的討論著純純、愛愛,我則對於劇中日治時期台灣的文化與繁華進步相當驚豔!尤其知道母親嘴裡常哼的「四季紅」、「望春風」等,都出自鄧雨賢先生神來之筆時,喜歡的程度又多了一層。

因為這齣母語音樂劇,啟發了我對歌謠的興趣;經過兩場《四月望雨》的洗禮,我才知道,原來,台灣歌謠是這麼美、這麼有內涵!我相信,二二八當晚的台語版〈快樂頌〉,值得期待,因為,用母語聆賞,真的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與經驗。(作者就讀東海大學企管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