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總統候選人的國防政策與經安措施亟需釐清

隨著總統大選日之迫近,國、民兩黨總統候選人言詞的交鋒已日趨白熱化。但遺憾的是,日來激化的「誠信」、「品德」攻防,卻使全民所關注的政策議題無人聞問,政策報告書也形同具文,尤其攸關國家安全的「國防」及經濟安全的「經安」,卻完全被埋沒在低格調的爆料與奸巧刻薄的戰術扒糞中,不見形影。

我們都了解,國防與經安是國家得以在這一地球上立足存在的兩大支柱。過去六十年,面對中國之政、軍威脅,台灣之所以仍能屹立於太平洋,主要就是它還具有力足以抗禦中國入侵的國防,及力足以支撐國防費用的經濟力量。但很不幸的,此兩大支柱,在近幾年,都在明顯地流失之中,終極必危及國家之生存及人民生活自由之保障。

威脅我國國家安全的,是中國的軍事、經濟力量。中國在不宣布放棄武力犯台之現況下,積極整軍備戰,其龐大之軍費已超越英、日,名列全球第二。中國去年一年,就花掉四五九億美元(註:依美方估計則達一二五○億美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目的就是要排除美、日之干預,閃電侵佔台灣(又稱七日戰爭斬首行動)。

所以,想做為國家三軍統帥的總統候選人,第一個任務就是要明白的傳達給國人,當他當選之後「如何加強國防,有效防衛台灣」,讓人民安心。尤其須知「改善兩岸關係」固是大家所祈求,但絕非國防本身,更不能以此來模糊軍事國防之必要性。

美國兩岸問題專家卡都研究所副總裁卡本特日前在一項有關台灣問題研討會上表示,「想以兩岸經貿防止中國對台動武是不切實際的,德國與法國於一九一四年爆發戰爭前兩國經濟交流也非常密切」,他還警告我們,「台灣並沒有重要到會讓美國願意冒著與擁有核子武器的中國開戰的風險。台灣所能做的就是強化防衛力量,提高北京攻台的代價」。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譚慎格則認為,「台灣必須擁有攻擊性武器,唯有這樣才能遏阻中國對台動武的威脅」。

兩黨總統候選人之大選電視辯論,經協調已定於三月九日舉行,我們希望在此電視辯論中,對軍購之態度、國防預算之充實、國民衛國意識之提升等方面,能多所著墨,做進一步的闡述,同時希望此次電視辯論的主辦單位,能善用近日公民提問之時間,要求兩位候選人對上述的問題做出明確的表態,絕不可讓候選人以「民主是最好的防衛」、「交流勝於武裝」等不負責任的語言迴避其應有的責任。

至於經濟方面,國、民兩黨候選人都異口同聲強調促使直航及開放對中國投資之意向,但對「經濟安全」則絕口不提,宛如只要加強兩岸經貿關係,一切台灣的軍事、政治及經濟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但七十%以上海外投資集中於中國,對中國出口依存度已高達四十一%的現況下,還高唱加強兩岸經貿關係,積極鬆綁對中國之投資等的作法,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若此種論調出諸於商人之口尚可原諒,若出自一國之領導人,則國家之安全以一句「危在旦夕」亦不為過,其對國家之貽害絕不亞於中國國民黨過去對軍購預算之杯葛。我們在此再次強調,二○○○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所採取的「積極開放」政策,不但弱化了台灣,還幫助了中國經濟之崛起,成為當今我國國際上處處被擠壓、軍事上日趨劣勢的主要因素。至於馬蕭的「共同市場」更不用說,是一條經由經濟統合走向終極統一的不歸路。

壯大台灣的經濟,加強國家的國防強度沒有捷徑,唯有經濟上減少對中國之傾斜,增加國內的投資,軍事上加強軍事科技之研發,發展反擊武器,而四者又是相輔相成的。

希望兩黨的總統候選人停止一切的口水,及時調整「獨尊中國」之偏差觀念,請積極思考「國安」與「經安」的策略與方法,在即將上演的電視論戰中,端出漂亮迷人的國政牛肉,爭取選民的認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