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王建民給台灣的啟示

■黃博欽

在一片期待聲中,我國旅美棒球好手王建民終於站上大聯盟的球場了。除了讓世界看到台灣選手的優秀之外,也為台灣棒壇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而我們也深信在未來一定還有更多我們台灣培育的優秀選手站上世界體育的舞台。

然而在舉國雀躍之餘,我們是否應該仔細想想在這些榮耀的另一面所隱藏的問題?台灣的棒球系統從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到職棒,一脈傳承且實力堅強,這是無數前人默默耕耘所留下的成果,至少在技術面而言,我們是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然而,我們都看得出來,台灣的棒球目前是處在「吃老本」的階段,當那些曾經使台灣棒球叱吒世界棒壇的球員逐漸凋零之際,年輕球員所組成的新一代「中華隊」卻再也禁不起其他列強的摧毀,去年的「兵敗雅典」即是最好的教訓。

再回頭看看我們的三級棒球,其實人才不虞匱乏,從傳統的榮工、華興、美和三強鼎立,到現今三級棒球的蓬勃發展,我們有堅實的棒球根基,三級棒球在這幾年的國際大賽也有令國人滿意的成績,也維持了我們「棒球王國」的美名於不墜。然而,球員在青棒末期以至於進入成棒、職棒之後,常常出現球技停滯不前乃至於退步的現象,探究其原因,除了球員本身缺乏自我進步之動力外,我們的制度並未給他們看到美好的遠景才是主因。

從先前陳金鋒和曹錦輝在大小聯盟的沉浮狀況,到王建民一路從小聯盟靠自己的努力站上大聯盟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了美國職棒制度的健全。然而台灣目前各職棒球團大都缺乏前瞻的視野,二軍的養成制度流於紙上談兵階段,球員不能用了就解約或釋出,沒有一套球員再生的訓練制度,只是著眼在即戰力球員的加入,造成許多具潛力球員長時間枯坐冷板凳荒廢球技,扼殺了多少明星,也不利於職棒早已捉襟見肘的人力發展。

棒協及球團並未重視球員之長期培養,其實這條扎根之路應該早從基層棒球開始,而絕不是短暫幾場校園巡迴之旅就能一蹴可幾的工作,無論是在技術指導或是財力上的支援,都要有長期的規劃,棒協亦應協助各球團研擬規劃方案,為「中華隊」的未來戰力預做準備,一旦「中華隊」在國際賽打得好,職棒比賽才能對球迷有吸引力,我們的小選手們也才看得到他們的未來。(作者為桃園大園國中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