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吃中國那一套

■ 張孟仁

歐美加與中國的汽車零件糾紛終在世貿組織(WTO)判決下,有了初步結果,判決中國方面敗訴,世貿組織認為中方限制外國產汽車零件進口的政策類屬貿易保護主義。在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初嚐敗訴。此事件看似平凡,但其脈絡可以給台灣投資中國的商人與政府一個殷鑑。

此事件的起因可追溯到二○○六年四月,歐美不滿中方規定:在中國的汽車生產廠家必須確保六十%的汽車零部件來自中國生產廠家,否則將須支付高稅率。歐美認為這是貿易不公平歧視,迫使歐美汽車零件製造商難以跟中國當地零件製造商匹敵,歐美製造商被迫與中方成立合資或得在中國設廠,因此投訴世貿組織。歐美在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與中國進行談判,七月一日中國迫於壓力曾敷衍降低進口稅,但仍難掩歐美怒火。中國方面辯稱高稅率僅是為了防止不肖外國汽車製造商逃稅,通常他們於中國進口前解裝其汽車,進入中國後重新組裝,藉以逃過中國對整輛成車的高額進口稅。

儘管中國的辯駁理由振振有詞,但仍可發現其積極扶植國內幼稚產業,只待中國汽車羽翼漸豐,歐美汽車業將會再次面對紡織糾紛般的窘境,歐美面對中國的崛起開始嚴陣以待,絲毫不給其空間。而中國上演的戲碼也必是挾廣大市場與勞動力低廉迫使歐美對其投資,合資以增加國內資金到位與技術的日漸純熟。有鑑於此,在政府開放對中投資的同時需考量相關對策,莫使台灣的製造商與投資中國的台商,再次嚐到歐美的苦頭。

(作者為義大利國立Siena大學比較歐洲政治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