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大黨恐龍化 小黨泡沫化

■林濁水

儘管杜瓦傑定律說,單一選區制度將造成兩政黨政治,但兩年後大選之後台灣出現的將不是兩黨政治而是「一個半政黨體制」:一個永遠過半的國民黨,和一個永遠少數以至於無法形成有效競爭的民進黨。

首先,平等權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在票票等值的原則下,選舉產生的國會或政府,才能以多數民意的支持獲得立法或統治的正當性。同時,在票票等值的公平競爭原則下,單一選區制才會造成勢均力敵的兩黨制。

其次,單一選區制雖有淘汰做秀議員、導引政策方向趨向理性的效應,但小黨會受到嚴重壓抑,大黨則有過度代表的情形。如果選區太少,過度代表的情形將會非常誇張,必須選區多到一定的規模,才足以產生亂數的平衡作用,便政黨在不同選區之間有彌補效應,偏差才足以降低,而其席次大約在人口開立方根時較合理。

修憲後的新制,席次扣除不分區和原住民,只有七十三席,只是人口開立方根的二百八十五的四分之一而已,席次和得票率落差大,已是必然。

更糟的是,台灣舊制中票票不等值本已嚴重,但是減半以後,區域代表從一百六十八減到七十三,是減了六成而非減半。但減的都是本島席次,以宜蘭來說席次減到剩三分之一,但離島各縣如馬祖仍同樣一席並未減少,結果每席代表的人口數的落差更形惡化,宜蘭四十七萬一席,馬祖八千一席,高達六十倍之多。

支持減半的民進黨立委辯說,這是基於保障弱勢原則,但其實不然。例如桃園在經濟上是超級強縣,其每人平均年繳稅額是宜蘭的五倍但卻二十九萬就選一席,弱勢的宜蘭、新竹卻要四十六、四十七萬才一席。況且金馬雖是離島,符合「弱勢」的意義,但其繳稅能力實遠高於宜蘭,而與每人分享每年縣府預算甚至是宜蘭十倍多,從這些數字看來,對離島是過度保障;對宜、竹和桃來說則是保障強勢,懲罰弱勢,完全違背正義原則。

除了處罰弱勢的區域不平等外,還造成政黨競爭的不平等。宜蘭四十七萬人,相當於金、馬、澎加上原住民的總人口,而前者才一席,後者竟得九席,這些都是藍軍鐵票區,藍必獲八席,加上原來竹縣、市、基、花民進黨都有席次,一旦減半只剩一席,形成對藍軍保送,加上台東,綠軍未選先輸了十三席。

區域要過半必須七十九席中得四十席,但其中十三席既然已被保送,綠軍其實只能在剩下的六十六席中去爭四十席,等於要奪其百分之六十一才可獲勝,而藍軍只有百分之四十就贏了。

國會中既然綠軍永遠淪為沒有競爭力的少數而成陪襯,台灣出現的當然不是兩黨政治,而是「一個半黨體制」。根據民主政治的原理,這種情形一旦長期化,台灣已不能被稱為民主國家 - 因為民主政治中三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已不存在: 一、票票等值的平等權原則;二、多數統治原則;三、多數少數可變動原則和政黨輪替原則。

如今減半配合單一選區後,雖然目前最大黨民進黨得以吞食第三大的台聯,但反映在國會席次將成永遠的少數黨,縱使當選總統的機率仍較大,但面對一個比現在更沒有顧忌,得以我行我素的國會的抵制之下,政治的亂象將永久化而不得解脫。

所以這次修憲,表面上是處罰了立委,其實更處罰了許多弱勢的人民,處罰了憲法的平等權原則,處罰了民主政治本身。在政黨方面,台聯、親民黨固然泡沫化,民進黨也重傷,獨厚了國民黨,是三家烤肉一家香。

就當前來說,由於減半是陳總統最重要的競選政見,因此民進黨國代勝選,保證了政見的落實,也解除了陳總統因聲望下挫造成的提前跛腳危機;但從兩年後的發展來看,則在人民中少數的統派將長期把持國會,獨派在國會永不得翻身,任人欺凌;而民意和國會、多數和少數的悖離,將使政治僵局固著化、政爭愈演愈烈。

目前民進黨中央和支持者淹沒在勝選的歡欣之中,但在前面等待他們的是永恆的挫折和憂鬱,他們並不知道,如果他們敗選,換來的,反而是以後的平安,同時他們恐怕也難以想像,他們目前的修憲成功,將會在歷史上留下何等的「歷史留名」。(作者為立法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