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重振台灣經濟發展的打拚精神─新春獻詞

又逢全家團圓的除夕日,謹向所有讀者拜個早年:恭賀新禧,吉祥如意。今天,出外打拚的年輕人大多回鄉圍爐,全家共聚一堂享受去年辛勞的成果。要怎麼收穫,就怎麼耕耘,過去一年揮汗勞動的人,想必今天會對收穫感到欣慰。但受大環境所累的人,也不必太自責,但求重整步伐。不論如何,在今天,大家都應該檢討過去,策勵未來,為新的一年奠定好的開始。

舊曆年是農業社會的習俗,一年一度的年節,對於流淚、流汗才有收穫的農業社會,是不可多得的假期。這段短暫的休息,背後蘊含更多的風吹、日曬、雨淋,以及各種必須咬緊牙根才能度過的天然災害。這也是為什麼,過去的農業社會,對於舊曆春節無不慎重其事。有趣的是,台灣已經發展到工商業社會,農業從業人口逐漸減少,可是,新曆元旦似乎取代不了舊曆春節,大家對過農曆年依舊情有獨鍾。我們難道是懷念某些失去的東西嗎?我們為什麼如此懷舊?這是除夕值得一談的現象。

年紀稍長的人都知道,台灣在農業社會階段,物質條件並不豐裕。早期政府以農業扶植工業政策階段,農業從業人口櫛風沐雨,所得卻總是不成比例,農民肌膚之苦、精神之苦,實非年輕世代所能想像。儘管如此,台灣的農民不怨天也不尤人,直到今天仍不計代價地付出,耕耘這塊大家賴以生存的土地。這種土地之愛,令人肅然起敬。

曾幾何時,台灣工商業蓬勃發展,超過了農業產值,農業淪為夕陽產業,付出與所得的比例更加懸殊。在豐收時,農產品價格暴跌,台灣的農民心血等於白費;而因天然因素歉收時,菜價、果價騰貴,被新聞炒作成民不聊生,可是,真正下田的農民也沒有得到多大好處。更何況,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國內的農業面臨的挑戰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世代更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了。

隨著流失的,還有台灣人民難能可貴的勤勞精神。眾所周知,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勤勞美德可以說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但近年來,台灣已經發展成為消費社會,休閒幾乎成為第一要義,敬業情操反而未受應有的重視,笑貧不笑娼的例子俯拾皆是。如此的逸樂取向,對整體經濟發展當然會構成負面的影響。

過去受世人稱道的經濟奇蹟,其動力無非是來自延續農業社會的勤勞精神,大家吃苦耐勞,認真工作優先,主動要求加班,儉約儲蓄,量入為出,珍惜個人信用,行有餘力,再談休閒、消費。可惜,這些美德也逐漸消失了。台灣創造經濟奇蹟之後,正當需要產業升級之際,勞工運動、環保運動四處風行,加上土地成本上升,許多廠商不得不選擇出走一途。諷刺的是,外籍勞工卻一批批遠道來台工作。

而在此時,中國則大力推動經濟改革,提出各種租稅優惠,吸引外資前往投資。台灣的投資環境惡化,中國則招商引資,兩相對比之下,台商前往中國自是絡繹不絕。累積到今天,台灣外移中國的資金、企業不計其數,其後遺症自是台灣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實質薪資所得不增反減,而台商也淪為中國的政治工具,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勞資雙方可謂徹底的「雙輸」。試想:如果大家發揮勤勞精神,企業也得以在國內安心投資,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勞資雙方都在自己的家園安居樂業,不是很好嗎?

在全球化潮流風行世界的今天,如果台灣的勞動條件太高,企業大可移往工資便宜之地投資。不論是移往中國也好,移往其他的國家也好,引進外勞也好,總是意味著台灣人民的就業機會減少了。有道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台灣的工作機會大為降低,還談得上勞工保障、環保生態嗎?近年來國內的經濟問題,不是由於產業外移產生的嗎?所以,在接下來幾天的春節假期,在享受天倫之樂時,也不妨好好思考如何恢復台灣的打拚精神,以重拾台灣經濟發展的黃金歲月。

小啟:春節期間(自本月七日至十一日)社論暫停,十二日起恢復正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