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胡連宋聯手制台 中華民國的影子都消失了

宋楚瑜訪中,比照連戰規格,被北京當局扮成樣板。連宋兩人的言行,實質上沒有不同,都是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一個中國,他們到中國都不敢提中華民國,更不敢強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這樣的一對政治大玩偶,當然會讓胡錦濤龍心大悅,更加提高其矮化台灣的氣焰。不論連胡的新聞公報,還是宋胡會談公報,都是模糊台灣主權,進而以經促統的伎倆,它們所架設的橋是通往投降。

連宋兩人在台灣,都參加過兩次總統大選,連續被台灣人民唾棄。他們在參加大選時,口口聲聲說台灣的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他們甚至趴吻土地,以澄清賣台的指控。現在,他們為了挽救權力邊緣化的危機,跑到中國向胡錦濤討救兵,高喊一個民族、一個中國,這不是賣台是什麼?台灣的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只要多數人民贊成,台獨當然可以是選項。如今,連中華民國也不敢提,還把人民選擇台獨的權利剝奪,簡直是民主罪人、人民公敵。

二○○○年以來,連宋仗恃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格局,不斷動搖台灣的主權與安全,一副我們當不上總統台灣人民就不得好過的心態。二○○四年大選,連宋連戰連敗的事實說明,台灣人民對主權與安全的堅持,並未受到連宋四年來的蠱惑。換言之,只要執政者站穩台灣立場,必能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這個道理並不難懂,因為台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大家絕不容連宋者流,把台灣搞得四分五裂,白白奉送給中國。

可惜,近來的事態演變顯示,當前連阿扁總統也不如以往,牢牢守住台灣主權與安全的底線。雖內有連宋惡搞,外有中國威脅,以及其他國際因素,形成執政者的壓力,但作為一個執政者,就是要為所當為,不為所不當為,兌現自己的競選承諾,向支持者有所交代。此一基本民主原則,彷彿在去年底立委選舉之後,徹底遭到顛覆了。扁宋會發表十點共識,激情擁抱中華民國體制,阿扁總統把競選期間高喊的正名、制憲,說句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全部擱在一邊。事實上,選舉期間阿扁總統嘶吼正名、制憲,並沒有人強迫他非得如此,因此,他對正名、制憲先是冒進、後又暴退,實在令人不解。

阿扁總統的政治轉變,宛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合理化了連宋過去想做卻不敢做的事,那就是以「聯共」作為拉抬身價的槓桿。扁宋會發表聲明時,宋楚瑜就當場宣布,台獨不是選項。當時阿扁總統在旁邊,並沒有對此做出回應,形同默認宋楚瑜的論調。更令人不解的是,中國邀請宋楚瑜往訪,阿扁總統竟以特使期待於宋,幻想宋與連一樣為他投石問路。既然如此,宋楚瑜在北京高喊台獨不是選項,阿扁總統才急於反唇批評,不是有點為時過晚之感嗎?如果沒有扁宋十點共識的加持,宋楚瑜還有什麼能耐跨海賣台?

宋楚瑜否定台獨的選項,向胡錦濤獻計說,要凝聚兩岸中國人的智慧能力,要由中國人自己處理彼此間過去的誤解與問題。言下之意,兩岸的分歧,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沒有發言權,只能任憑中國的中國人以及台灣的中國人宰制。兩岸的中國人決定兩千三百萬人的命運,這就意味著台灣將來只有一條路,即,與中國統一,也就是被中國併吞。所以,宋胡六點共識,徹底接受北京當局的一中原則,堅決反對台灣任何推動正名、公投制憲的活動。宋還以兩岸一中、一中各表而沾沾自喜,事實上台灣只要承認一中就一了百了了,這根本是敗德而非功德。如此把中國奉為宗主國的賣台表現,阿扁總統若還「真誠」地把他當特使,就有夠離譜了。

有些統派媒體誇稱,宋楚瑜在清大演講,提到台灣幾次,提到台灣意識幾次。這就好比那些媒體先前大肆渲染,連宋都曾在中國「維中華民國」一樣,在中國把要出賣的台灣一再強調,有什麼了不起呢?連宋一貫說: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宋在中國說:台灣意識是在長期的歷史脈絡中自然形成一種認同台灣人跟土地的情感,台獨則是要把台灣與大陸徹底割裂的一種企圖。明知台灣人民認同這塊土地,卻硬要違反歷史把台灣送進中國血盆大口之中,這不是赤裸裸的霸權政治操作嗎?若從反面解讀宋楚瑜的話,不是正好印證,台獨的發展是理所當然,統一反倒是違反自然嗎?

宋楚瑜的「聯共」之行接近尾聲了,中國獲得連宋兩個統戰幫手,勢必會加大統戰分化台灣的力道,這是台灣邁向正常化國家的一大考驗。從連宋與胡錦濤的默契來看,他們兩人與胡錦濤的公約數,遠遠大過他們與台灣人民的公約數。如果阿扁總統仍要堅持台灣的主權與安全,就不能再幻想用連宋提都不敢提的中華民國,當作公約數與聯共制台的連宋和解共生。因為,連宋非但沒有問出一條有利於台灣的路,反而搞出一條讓中國將手伸進台灣的路來。連宋聯共制台甚至賣台會成功嗎?中國以經促統的木馬屠城會得逞嗎?台灣的國家認同會遭到撕裂向中國傾斜嗎?阿扁總統面此歷史關鍵時刻將如何作為,是與聯共風、中國熱對抗,還是屈服於這股逆流籌備扁胡會,在在涉及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生存與主權之維護,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