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投票者決定勝負?

■ 葉海煙

分析這一次立委選舉的開票結果,除了兩大黨的得票率和它們所獲得的國會席次不成比例外,我們也同時可以看出藍色陣營在基層「深耕」的成果是選票集中,而恰恰能夠讓他們的候選人當選,其中儼然透露出一項信息:藍色選票在低投票率的情況下,確實以密集的火力給那些依然用「散彈打鳥」的方式搞選舉的綠色政團「致命」的一擊。

而如果以台灣全部的選民數為分母,那麼這一次兩大黨的得票比率其實都不算高,彼此的差距也還不算大:國民黨的得票率接近三成,而民進黨的得票率則為兩成多了一點。由此可見,影響這一次選舉結果的選票可以說不只是那些已經「催」出來的票,而是那接近四成的看不見的選票竟恍似無影的臨門一腳,讓選舉的結果如此跌破眾人的眼鏡。

不過,民主的精神就在尊重人民的選擇與決定─他們不只可以做出投下那一種選票的選擇,同時還可以做出不投下任何一種選票的決定。

當然,投票或者不投票的理由仍有待分析,特別是這一次是以小選區的方式進行中央民代的選舉,有些地方簡直比選縣轄市長的層級還要低,例如板橋市因人口眾多而劃成兩個選區,因此那當過市長的人便順理成章地挾基層優勢而當選。這樣的選舉模式顯然在相當程度上主導了選民的投票意願與意向。此外,數十年來台灣選

舉最大的痛─賄選,竟仍然又一次地發作,而它不只是傳聞而己,不少案件甚至已進入司法程序。如此不堪的台灣民主之恥又到底何時才得以洗滌乾淨?而台灣人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不會再出賣選票與人格?

也許,是自從政黨輪替以來,我們的民主教育並未繼續深植於這塊土地,而我們所宣揚的民主價值也仍未具體落實於庶民的心靈與生活之中,而形塑出一種充滿自覺、自信與自尊的民主的文化。在此,如果我們要打開天窗說亮話,而繼續追問:「為什麼在搞選舉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之後,台灣人仍然會把手裡這一張選票當商品來做買賣?」這問題可能有不少答案,不過,其中倒是透露出一些信息值得我們注意:

(一)在民主政治與投票行為之間,一些選民似乎做了切割而導致二者脫鉤的動作,也因此他們把投票當作是可以立即換取某種利益的手段,而置民主於度外,也同時把自己身為公民的權利踩在腳下。

(二)對國家認同與社會公義的實踐,是仍然有一些選民不僅無動於衷,而且還在私領域裡做了個人的以及一時的盤算,而少了歷史感、責任感,以及對子孫未來幸福的前瞻與盼望。因此,一張票值上數千元的眼前利益便誘使他們出賣了自己真正的福祉與理想。

(三)在欠缺對國家願景的認知,同時對民主運作程序中所以要有國會議員來體現真實民意的緣由也沒有正確的理解,那些賣票的人於是毫無羞恥之感,因為這似乎無關倫理與道德,而一味拚經濟的結果則儼然教他們落入純利益性的思考,以至於無端正當化他們如此參與民主的錯誤的方式。

(作者為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