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能從南韓李明博學到什麼

第十七屆南韓總統選舉,出身貧寒的李明博以四十八.六%得票率領先兩位主要對手贏得寶座。他提出的競選主軸是「七四七」經建藍圖,清楚指出經濟成長每年至少七%,十年內讓人均年收入達四萬美元,躍居全球第七大經濟體的三大目標,他還提闢建連接首爾與南部大城釜山的「大運河」計畫。姑且不論其實現的可能性,其對韓國經濟之自信、不凡的抱負,確值得我們敬佩。起碼敢於提出高難度的目標,就充分表示了李氏的氣魄與韓國國民氣蓋山河的志氣。

台灣的總統大選定於三月二十二日投票。日前泛藍馬蕭陣營也提了「經濟成長每年六%,二○一一年前人均所得二萬美元,二○一二年前失業率降至三%以下」的六二三經濟發展藍圖。雖然韓國的經濟條件不完全可以與台灣類比,但韓國豪放的宏圖,要擺脫北進(北韓、中國)的情結,力求立足本土的壯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六年我國經濟成長率是四.八九%,韓國為五.○%,相差不多,二○○七年,估計台灣可達五.四六%,絕對不低於南韓(南韓目前的經濟成長率在四到五%之間)。為什麼南韓能把計畫的成長率提升至七%,而台灣非自限於六%不可?因李氏出身於企業界,企業每年均有嚴密的預算與營運目標,所以李氏把將來韓國經濟成長率設定於七%,或有所本。

若我們觀察一九九○至一九九七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前七年的表現,南韓平均經濟成長率為七.九%,比台灣好,此一時期南韓企業幾乎都未對中國投資。二○○三年盧武鉉當選後,南韓經濟成長率開始下降(降至四至五%之間),探其因,主要問題來自盧武鉉總統的北韓情結及由此產生的北進熱(北進中國東北)。南韓企業對中國之投資在此期間瘋狂地增加,相對壓低了在南韓國內的經濟活動。新當選的李明博總統深知其理,從而他的經濟規劃與口號自始就以「立足本土」為主軸,主張終止對北韓的陽光政策,回歸投資本土的韓國中心路線。是以,七%的平均經濟成長率,依韓國過去經濟成長的潛在水準推論,應非好高騖遠的目標,南韓經濟必能由「外部成長」轉回「內部成長」而達過去之水準,十年內韓國人均收入亦可望能達四萬美元,全球第七大經濟體的頭銜或可水到渠成。

反觀我國,一九七○、八○年代,經濟成長之成果均優於韓國(七○年代台灣平均成長十.二%,高於韓國的八.八%,八○年代為八.一%,亦高於韓國之七.七%),西進是我國經濟成長逐年下降終至落後南韓之主因。此次泛藍的經建目標將經濟成長率定於六%,而非七%,顯然是接受了我國經濟成長將來仍將受制於「西進下拉型一中結構」的事實,我國外銷接單海外生產之比率由二○○一年之十六.七%一路攀升至二○○七年四十五.七%的「外部主導結構」仍將進一步惡化。馬營不願喊出「促進國內投資,帶動就業」,反而只寄望於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發展服務業解決就業問題,無心對台灣主體經濟之耕耘,只想攀附於中國之心態,則六二三經建藍圖恐亦只是空中樓閣。

同樣,民進黨陣營的經建藍圖,也只寄望「外部成長」而不願致力於「內部成長」。他們應該學習李明博的氣魄,斷然放棄西進政策,轉而在「內部」耕耘。雖然不必好高騖遠,喊出類似四萬美元的響亮口號,但至少應甩開依附中國的情結,為台灣百年大計訂出比南韓更為宏觀、更有魄力的經建藍圖。只要目標清楚,內容具有說服力,必能獲得全民的共鳴與支持。台灣人是不會滿足於偏安「幸福經濟」的,請給他們立足台灣、雄飛全球的宏觀與希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