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老馬的財經愛將

■ 林濁水

在一次討論曹興誠兩岸和平促進法的會議上,有觀眾發問:「先不管統獨的意識形態,請告訴我統還是獨對台灣的競爭力比較好?」一位被視為馬英九愛將的名牌「財經立委」回答說:「中國市場那麼大,你說是統還是獨對競爭力有貢獻?」他的話很讓我對馬團隊的財經素養刮目相看。依他的道理是國家愈大,內需市場愈大,就愈有競爭力了。

要談國家競爭力,有兩個最有名的評價,一是瑞士洛桑學院的競爭力排比(IMD),依照IMD的評價,前十名依序是美國、新加坡、香港、盧森堡、丹麥、瑞士、冰島、荷蘭、瑞典、加拿大。其中排名第一的美國固然是超級大國,但其餘九國,沒有一個不是小國,人口全部比台灣少,而土地也多數不比台灣大。

再看,另一個也是瑞士的世界經濟論壇(WEF)的評比,二○○五至二○○六年前十名是美國、瑞典、丹麥、台灣、新加坡、冰島、瑞士、挪威和澳大利亞,名單大致和IMD相似,同時一樣只有美國一國人口比台灣多;二○○七至二○○八年名單略有變動,是美國、瑞士、丹麥、德國、芬蘭、新加坡、日本、英國、荷蘭,大國有相當增加,但人口比台灣多的仍然有四國,而比台灣少的有五國。

從這兩項評比來看,競爭力勝出的國家有超級大國,有迷你城市國家,可見國家大小跟競爭力並沒有什麼因果關係,甚至,如果一定要從其中傾向來說,還可以說小國競爭力名列前茅的比例極度偏高。

這兩樣評比,依據的項目大抵都涵蓋了宏觀經濟條件、公共機構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等,從來沒有一種是以單一內需市場的大小做為最主要指標的。

事實上,無論在全球化的時間座標或台灣海島外向型經濟的空間座標上來看,台灣經濟的發展,都不可能依賴任何單一國家的市場─無論其內需市場有多大,何況中國人口之多雖世界第一,許多個別商品消費量也是世界第一,如鋼鐵等原物料或手機等電子產品,但前者台灣根本不出產,而後者一類的電子產品固然中國是重要市場,但畢竟只佔台灣電子產品十幾個百分點而已,這種比例根本不足以養活台灣的電子業。對台灣這樣一個外銷導向的國家來說,一個市場單一商品消費的總量大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則是以總值來計算的總體消費力。

因為中國大,所以台灣獨立沒有競爭力,統一則才會好,馬團隊這一位財經愛將的古怪想法無法名之,只能說是統一狂想症候群發作了。(作者為民進黨籍前立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