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是政治不是經濟

■ 杜宇

農產品本身由於存在易腐爛、價格需求彈性小、體積龐大、季節性生產等特性,產銷失衡的問題始終困擾著農業生產國家,而在國內市場胃容量小的台灣,該項問題更加嚴重。身為農經學者的我們,經過多年的研究與親身體驗,終於悟出原來產銷失衡在台灣根本不是經濟問題,自然無法在經濟理論中找到解答,要想有效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衡,穩定農產品價格,最有效的方法應該就是「年年有選舉」。

讀者或許以為筆者在說笑,在此且舉幾個近例說明,近日來由於生產過盛菜價跌不停,前天台北市場平均蔬菜價格跌到每公斤十二塊七角,只有兩個月前菜價高漲的四分之一,菜農大動作砸菜向政府抗議。原先期待政府能藉此機會,向農民宣導搶種的後果讓農民深記教訓,也很高興看到政府官員發表要求農民要覺醒、要有節制的談話。然而在選票考量下,為了不得罪農民,短短不到二十四小時政府態度急轉彎,立即宣布,即日起全面啟動九五機制,凡是大宗蔬果價格跌落監控價格,將以農民直接生產成本的九十五%進行收購、凍存、加工,確保農民基本收益。

又,過去十多年來農民曾多次向政府反映,應配合物價與生產資材的大幅上漲,適度調高稻穀收購價格,以維護農民生計。而政府每每以穩定國內物價、考量財政支出及不符WTO規範予以拒絕。如今在選票考量下,也於昨天由行政院長宣布將全面提高各項稻穀收購價格,每公斤平均提高二元,農民每年每公頃約可增加二萬一千元的收入,受益農戶達二十三萬餘戶的利多政策,完全違背過去花錢委託學者辛苦研究所獲得,應以直接給付及變動給付,來取代現行的公糧保價收購,以符合國際趨勢與WTO規範的建議。此時所有專業考量似乎都遠不及選票來得重要,難怪連長期接受政府委託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一一跳出來指責政府提高稻米的收購價格,是完全令人難以接受的一種最糟糕的做法,並呼籲政府懸崖勒馬。

事實上,台灣稻米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只有生產面之稻農高齡化、生產規模過小與生產過剩,在消費面也遭遇國人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逐年降低的情況,這些都亟待透過產業結構調整來因應,只有硬頂沒有終南捷徑。只是就政治角度,政客寧願選擇可以立即止痛的藥帖,以穩住選票,這樣的心態或許才是農業問題的根本所在!(作者為大學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