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大海嘯後 台灣面對海洋的態度

■方力行

去年十二月廿五日行政院舉辦「海洋事務研討會」,為即將定調的台灣海洋政策博徵眾議,並將醞釀經年的海洋國家施政主軸向社會推展,沒想到第二天南亞就發生了百年罕見的大海嘯,傷亡慘重,全球震驚。而立法院又通過刪除了新政府組織中的「海洋事務委員會」,兩者相乘,更對我國籌畫許久,即將啟航的國家海洋政策猶如當頭棒喝,若果真如此,那麼這次的大海嘯不但奪走了近十六萬人的性命,其後續效應還可能重創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命運。

台灣地狹人稠,資源有限,長遠的發展需向外開疆拓土,早已是舉國共識,但因缺乏海洋民族的一些基本特質,卻使得每逢要實踐時,瞻前顧後,躊躇不前,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對道德理想的執著,生死成敗的淡然」,回顧十五、十六世紀時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向海洋拓殖,船帆一張,滄海茫茫,他們難道不知道奔向夢想和財富時,同時也奔向災難與死亡。可是依然向前走,原因無他,因為留在有限的國土上,你爭我奪,同胞相殘,最後同歸於盡,是逃不脫的宿命,不如挺身而出,航向未知,如果成功,固然有衣錦榮歸的回報,如果失敗,至少可免掉同類相殘,所以當年四出探險的先鋒,許多都是有知識、有財富、有地位的貴族世家或領導階層,而非唯利是圖的投機客或走投無路的邊緣人,因此,海嘯不是障礙,以前有,現在有,以後一樣有,海洋民族怕的不是驚濤駭浪,而是人類心中深藏的自保與恐懼。

在我國未來發展的海洋政策中,有關海域安全、海洋科研方面的推動,應該不會受到這次災變的影響,甚至可能加強投入,以保身家,受創的應是未來海洋產業和海洋文化的提升,以及領導人和全民持續推動海洋國家的決心。不過海洋產業實在不該受這次災變的影響,航運、漁業一直是台灣經濟和農業的命脈,海嘯除了讓我們更注意安全,加強預報外,持續的發展不可稍怠;台灣的海岸開發利用本來就亟需重整,藉此機會正好鑑往知來、重新規畫。海洋觀光遊憩是二十一世紀前三年發展最快速的產業,顯示了新時代全球休憩遊樂的取向,海嘯雖會使成長受挫,但趨勢仍在,台灣固應擷取教訓,更應把握沒有受損的好運道儘快布局。至於海洋文化方面,歷史的追尋、民俗節慶的發揚、文學藝術的倡導、社區文化的塑造,都和此次海嘯無關,反倒是全民海洋體育活動的訓練與培育如更落實,日後真有海難,自救的機會還多一些。

真正的海洋民族特質並不是聞起來有海腥,嘗起來有鹹味,成天將海掛在嘴上,行止目無法紀的豪放。它是一種冒險犯難,求新求變、包容博大、善利萬物而不自居的氣質,既有波濤千里、無堅不摧的能力,更有靜水無波、滴水穿石的耐力,化為行為,則是努力學習、勇於擔當、臨事不懼、謗尤不悔、樂觀自信、博施於人,我們可以在政治家、文化人、商人、學者、公務員,甚至失業的父親、單親的媽媽身上看到這種特性,更希望將它變成一種普世價值觀,凝聚成一股有形的力量,帶動這個社會向上提升,千萬不要在正要開始時,就被一場在數千公里外發生的海嘯或是立法院刪除了一個委員會,澆熄了國家走向海洋的熱切期望。(作者方力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