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內需不振誰該負責?

日前國內頗具規模的健身俱樂部亞力山大無預警歇業,驚動了各界,該俱樂部從事舞蹈、健身、美容三合一的休閒活動,可以說是標準的國內消費型產業,但因近年國內消費不振,營收持續下滑,租金、設備、固定成本與人事變動無大變化下,不得不走上歇業一途。

亞力山大歇業之例,自不能只怪環境之變遷與轉壞,經營者本身燃起西進念頭,虛擲不少寶貴資金等等都該受指責,但國內整體的消費市場之萎縮亦是不爭的事實。依主計處之統計,二○○一年至二○○五年民間消費成長率僅二.四%,去年更低,只一.七六%,今年稍有提高,第二季為二.六一%,與一九九六年至二○○○年的六.○%不可同日而語。今年前九個月,六百萬受僱員工平均薪資較去年同期亦只增加二.三五%,但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後的實質薪資增幅不到一%,更弔詭的是,近七年的經濟成長率雖然不甚理想,但也有三.八%,去年則達四.八九%,今年可能更高,約五.四六%,問題是,民間消費與薪資平均所得為什麼不能相對提高?

經濟部最近發布的消息解答了這一問題。依經濟部之統計,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之比重自二○○○年以後節節攀高,由十三.三%提高至去年的四十二.三%,今年十月更高達四十七.三九%。資訊通信產品之海外生產比重更是怵目驚心,去年高達七十六.五%,今年將超過八十三%。換言之,台灣出口之生產力雖高,但生產活動一大半是在中國,這一部分所產生的雇傭、薪資支出、管理費用、繳稅均在中國,與台灣之國內消費完全脫離關係。雖然此種台灣接單、中國出口之產業活動或會以一部分成為收入,計入於國民所得,但此種所得均將屬公司利潤,與一般薪資所得及零售業者產生不了正面效果。更糟的是,台灣生產線之轉移帶去百萬台幹,也帶走了他們在台的消費。顯然,二○○○年政權輪替後所採取的積極開放、產業西進政策是近幾年內需不振、中小企業存活困難的罪魁禍首。

探源究柢,李前總統採「戒急用忍」政策時,便是鑑於台灣資金與產業出走之嚴重性,才加以有效的管制。但二○○一年的經發會(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後,民進黨政府才正式無理性的開放。陳水扁總統上任不久,禁不起泛藍國會議員、台商、西進派學者,以及統派媒體之推波助瀾,在他們巧妙的安排之下,會議乃將經濟發展與開放兩岸經貿投資連結一起,通過了「推動兩岸經貿發展共識」,將積極開放予以定調,成為會議的結論。但積極開放之後,不但沒有因開放而讓台灣的經濟起飛發展,反而拉下台灣國內投資、國內消費,甚至也拉下了台灣經濟的活力與成長,其中最難受的是它也同時拉下了六百萬中、下級薪資所得者之薪資收入。

面對庶民及中小企業之痛苦,誰該負責?答案應是二○○一年吵著「不開放,鎖在台灣等於等死」,在經發會疾呼「鬆綁投資中國限制」的那些西進台商、泛藍學者及親中媒體。我們深知台灣當前經濟困境,一是工資的偏高,一是政府的政策。工資偏高,則產業必然要去尋找低工資的地方發展;政府如果能以政策─如賦稅的減免、土地的廉價出租或其他鼓勵措施,只要投資環境能改善,則產業一樣可根留台灣或深耕台灣。日前呂副總統終於看不下去了,她說:「傳統產業去中國,工廠關起來,連筆記型電腦也去了中國,一兆五千多億產值出走,所以才會這樣壞,冤有頭,債有主,大家要搞清楚。」事實上,本報早在經發會召開之時,以及此後的六年餘,無時不在提醒朝野政治人物,須注意產業大量外移的嚴重性,而今台灣經濟萎縮之現況,早已在我們的不斷警告之中繼續下沉。無奈執政者視為耳邊風,反而輕信那些罵我們為「鎖國」,大力鼓吹西進的妄言,才落得今日之下場。現在大選在即,半年後國家領導人又將更替,但我們實在不敢寄望於兩黨的總統候選人可為台灣經濟挽狂瀾於既倒。因為這兩位候選人的政見內容幾乎都是一味與中國連結為尚,甚至還有一位副總統候選人(蕭萬長)主張設兩岸共同市場。這些將來總綰國之大政的領導人滿腦子都是「西進」,則台灣的經濟伊于胡底,已不問可知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