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地理老師的沉重感歎

■ 彭佳偉

身為基層的中學地理教師,對范可欽先生一席有關教育的談話一直無法理解。

上個月初,范先生在其所主持的廣播節目裡提到,前陣子其友人將孩子送至澳洲,繼續完成中學學業,原因是其友人某次發現孩子地理科段考試卷上出現一些題目,例如「請寫出秀姑巒溪上游至下游依序分別流經花蓮縣的哪些鄉鎮?」、「請問此位台灣原住民酋長頭頂上裝戴的羽毛,出自於台灣的何種鳥類?」范先生說這位友人因而認為:「這不正是政府『去中後』的遺毒?讓我的孩子只能在地理課本上,背誦屬於台灣本土的地名、河川、鄉鎮特產;難怪我的孩子在校其他科目都名列前茅,只有地理考不及格,還是別把孩子留在台灣吧…」這樣的談話,著實污衊了當前中學地理科教育的精神與價值!

國中階段的地理科教育,是藉由在認識台灣、認識中國、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瞭解到,地球上的自然地理概況,以及各地區的人文地理景觀;高中階段的地理科教育,則除了導入自然景觀帶、第四級產業、全球在地化與地理實察等過去未曾接觸過的概念外,亦進一步幫助學生習得地圖判讀、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應用等深具未來性的技能。因此,范先生的友人如此詮釋孩子的地理考卷,似乎不合情理。

「去中後」的中學地理課程,台灣的比重的確增加不少,中國的比重也著實縮減許多,但這並不代表地理課本已完全忽略中國的存在,事實上,中國地理的單元早已開始介紹今日中國的農、工、商業發展的現況及相關自然、人文的潛在問題等焦點,如此貼近現實世界的課程內容,又怎是過去吾輩求學生涯所必須強記的中國六大地區、鐵路、山川名稱可以比擬的呢?

在中學地理科教育的範疇裡,教師希望呈現的,是生活化的地理知識,是實用性的地理技能,用「去中後」加諸本土化的中學地理教育,對於一個著重在認知、情意與技能等教學目標的中學教師而言,著實過於沉重了。

(作者為新竹縣立湖口高中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