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談經濟 不能只有一種聲音

論股市 DPP強過KMT

■ 東東

電視報紙最常看到的是景氣差、執政黨無能,頻率之高令人厭煩。這是真相嗎?本人願意在此拋磚引玉,也呼籲各行各業的賢達人士,就自己熟悉的領域,不管好壞,本著良心,說出真相。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我們來看股市。上市公司的淨值一九九九年五點七兆,今年(至第三季)十一點三兆。就算一九九九年前通通是國民黨的功勞,民進黨才執政八年,上市公司累積的淨值就勝過國民黨五十年,何況還沒把近八年發放的三兆多的現金股利計算進來。

另外,上市公司的獲利一九九九年○點四兆,今年(至第三季)一點一兆。若是國民黨過去建立基礎,則民進黨不僅發揚光大,還更勝於藍。奇怪的是,還有人不滿意說台灣鎖國。這叫鎖國嗎?

不過也有美中不足,因為台商集中西進,利益多鎖在中國的籃子裡,考量風險值,報酬坦白說並不高。股價指數一九九九年八四四八點,目前約八五○○點,還原過去八年的現金股利假蒸發的約一五○○點,實際現在已是一○○○○點,僅增加二成。相對獲利,表現不佳。主因之一是不合理的員工配股,之二是政治惡鬥。員工配股明年政府將之列為費用後會大幅改善,政治問題則得待選民的選票解決。

(作者為資產鑑價師)

擴大西進 真的不高明

■ 林祥祝

人民的貧苦(假設是事實),與阿扁(或DPP)執政確實有「相關」,但「相關」不等於「因果關係」。這是簡單的邏輯判斷。不過,如果藍營指責阿扁做了什麼(因),才導致如此(果),就要驗證其因果關係了!

藍營指阿扁「鎖國」(如四十%限制等)才會讓經濟「沉淪」。綠營看來卻是因「鎖住中國」,也就是過度西進才陷入困境。若從產業發展的軌跡來看,美國六○、七○年代把多數(勞力密集)生產部門外移到日本等亞洲國家;日本八○年代起,部分產業則移向四小龍等區域;中國開放後,以其龐大的低工資人口,又吸引這些產業移往中國。顯然這些移動,與政黨輪替無關,產業別、業主意願才是決定因素。

台灣經濟剛起飛時,四小龍只有三、四千萬人口,先進國家卻有七億人口,要素價格均等化(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的力量,把四小龍的工資往上拉。如今,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家五十億人口加入競爭,台灣的角色與當年正好互換,部分產業薪資停滯,主要也是要素價格均等化的效應。

因此我們可以說,產業西進導致薪酬下降等「民苦」,是無庸置疑。謝、馬兩位參選人主打對中國擴大開放政策,恐怕有盲點。

至於媒體,只要台灣還有兩萬家的低收入戶,五家電視台每天炒作一個個案,還有十年可以發揮,就繼續努力吧!(作者為上市公司主管)

也要檢討企業主才對

■ 王乾任

近年來,台灣不景氣成為各界打「執政不力」的最佳武器,然而細看輿論,批政黨無能、不願開放中國投資者有之,批社會新鮮人驕傲、放不下身段者有之,批上班族不願吃苦耐勞者有之,批中國崛起、國際產業分工者有之……,什麼論述都有,卻很少人談企業主經營不善的問題。

有些企業主只想外移中國省成本,不想照顧本國勞工;只想維持過去成功經驗,不肯配合時代變遷而產業升級、精緻化,以至於員工拚命加班也無法加薪,更別提那些惡劣企業主掏空企業(想想力霸案逼得多少員工失業),以及轉投資中國失敗,牽連台灣本業,還有黑心企業主惡搞等等。

台灣的經濟問題,豈只是未開放投資中國上限所搞出來的?(那些投資中國失敗的企業主,甚至賠上台灣本業,會有統媒報導嗎?)台灣上班族的低薪,和企業主不願用心提升產業,難道都沒有關係?

當輿論不斷檢討經濟問題,卻獨獨漏了企業主的經營責任這塊大空白;當企業主只想延續過去經營心態,不肯認清國際分工現實努力產業升級,則就算開放投資中國上限,台灣景氣依然無法回春吧!(作者從事文化工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