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到底是什麼鬼?

■ 吳國安

「不su鬼」,平面媒體打出來的字眼是「不使鬼」、「不速鬼」或「不四鬼」,搞得丈二和尚,霧sa-sa。

二十七日自由時報有莊坤松先生的大文說:「不四鬼」是不三不四鬼的簡化口語。語出易經註解…後世常以不三不四貶責人品虧損或不莊重不正經的人云云。感覺台語「不三不四」應指「稱三有餘,稱四不足」之意,與「不su鬼」的語意實非相同。

台日大辭典下卷七三七頁下欄末第三行收有「不死鬼」一詞,釋為:像鬼形貌醜陋的、小氣鬼的、可恥的、不好意思的等等。「不死鬼」的「死」應該是個錯字,因為台語要有i( i的喉擦音) 才會發生i、u對應,如:女(li,lu)、豬(di,du)。檢視「死」並無i; 這個祖音,因此台語發音只發si,不發su,與「不su鬼」並不符合。問題在於台日大辭典已經點出「不su鬼」的原始意義為「可恥的(不知羞恥的)、不好意思的」,其餘都是衍生出來的。

大家只知台語有文、白音,其實還有一群來自「官話」的詞語,如「dau-de;(到底)」、「lau-dau(老到)」、「cauh-lau(醜陋)」、「ziang-zi;(長志)」、「qan-qo-ze;-kua(艱苦罪過)」等都是。

「不su鬼」可能來自官話「不思愧」;按〈說文解字〉「愧」基位切,古音發清音kui,合於台語發音。也有可能是「pud-siu-qui(不羞愧)」所演化,「siu」的過渡母音i脫落而來的。

語言有一種放諸天下皆準的通則,那就是為了使一個語詞唸起來順口、流暢、方便,而有美化發音的改變(euphonic changes)現象。當某種語言的一個詞句被移用作為別種語言的「通用語」時,除了上述現象之外,為了符合固有的語音習慣,難免借音、變音、加音或減音等情形。

有些語詞因而已經脫離了原來的形貌,保持其原始用字與實際口音不符,使用「形音字」又恐字不達意,於是瞎掰、附會不一而足,不如使用羅馬字pudsukui或pud-su-kui來得直接又明瞭。

(作者為社會大學講師,編有《台語漢字字源》辭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