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等待數位民主吹笛手

■ 何國華

媒體鉅子梅鐸十一月十三日宣布,取消華爾街日報一百萬網站訂戶訂閱費,期待因此提高點閱,刺激廣告。紐約時報網站則早在九月起即開放免費訂閱,歷史檔案也同步開放檢索。國內部分媒體,也在最近宣布開放或即將開放資料庫的免費使用,同樣希望藉此增加流量,增加點閱創收。

迄今為止,線上新聞學(online journalism)仍處於青少年發展期,不少傳統媒體競相投入,未來發展可期,但獲利未卜。皮優(Pew Research Center)二○○六年調查,美國至二○○五年底,每十名成年人就有七人不定期上網收看圖文新聞,換算人口數近一億四千萬人;Nielsen/Net調查則顯示,百分之四十七的受訪者常態收看線上影音新聞。數位未來(Digital Futuer 2006)報告也指出,十二歲以上全美青少年,上網看新聞比率為百分之七十九,超過二○○三年的百分之七十六與二○○二年的百分之七十一。因此,Jupiter Research預估到二○一○年,全美網路新聞覆蓋率將達百分之七十四,較二○○五年百分之六十八成長,每十人中就有九人將會是數位公民(digital natives)。

皮優調查指出,大約九百萬部落客所產製的新聞內容,吸引了三千七百萬美國閱聽人的不定期點閱,此一發展,正如「草根媒體」(We the Media)作者Dan Gillmor所指出,希望藉此協助公民新聞運動建立客觀審視標準、發揮影響力。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所公布的「二○○七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顯示,至二○○七年一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為一五二三萬人,整體上網率百分之六六點九一;家戶上網五五一萬戶,比率為百分之七十四點八九;年齡層以十六至二十歲占百分之九十一點四比例最高;百分之二十一點七八使用無線上網。台灣此一發展趨勢,根據Dan Gillmor與相關學者論述,將有利於「網路政治」(internet politics)與「數位民主」(digital democracy)的發生。Anthony Corrado則強調,光纖和數位壓縮技術,已打破傳統媒體與網路樊籬,互動與跨媒體情境,促使公民可以擁有多樣化的操作工具,有利於民主活化,透過公民賦權更可加強政治參與,經由「虛擬國會」機制,公民除能輕易參與線上國會聽證、輕鬆取得政府資訊,更可透過網路直接與府院官員對話。

透過「網路政治」與「數位民主」概念,由包括自由時報等在內的國內四報一社一台媒體,結合近五十民間團體,以及公民記者共同舉行的「公民願景審議論壇」,將於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呈現,但受限參與人數,此一民主審議形式仍有其侷限性。期待能有更多的「數位民主吹笛手」線上參與,共繪公民願景。(作者為公視新媒體部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