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以願景領導民意

■ 林濁水

陳總統積極輔選卻和謝長廷互嗆,大為尷尬。

北高兩市選舉時,扁因三合一選舉敗選,眾叛親離,聲望降到最低,因此,儘量低調,忍受謝的切割。此後扁聲望上升有限,而能取得強勢主導,是一連串因緣湊成。

首先,關鍵是扁在黨內的領導權大為鞏固,而其第一個原因施明德永遠不會相信,就是紅衫軍群眾強烈反台獨色彩和施對南部群眾的輕蔑態度,激起了黨員的反彈;接著是北高選後,信賴上升;然後國會初選,挺謝立委和媒體全力訴求激進主義,大獲全勝,黨員也全面激進化;再則初選時,謝系在黨內有了衝突太尖銳,原來和扁劃清界線的謝,不得不請扁兼任主席,以求整合並帶領選戰,這連串變化都鞏固了扁的地位,取得黨內主導權。

其次,扁提出以台灣名義入聯公投並不算多麼激進路線,但仍與謝的一中憲法有一定距離,況謝在感受美國壓力後,對公投甚為保留,不料,公投獲民意壓倒性支持,甚至連馬都拿香跟拜,既然扁選擇的議題正確,進一步強化了對外的議題主導權。

至於兩人兩岸經貿議題的爭論可依陸委會兩項調查來評價。

第一,對台商到中國的限制,從二○○○年迄今,認為應該嚴一些的一直維持在四十七%到六十五%之間,而主張應鬆一些的才在十四%到三十五%之間。

第二,認為台灣應有條件和中國直航的,維持在七十%到八十五%之間,支持無條件直航的則只有六%到十六%之間。

這調查和台北主流輿論界的看法迥然不同,但如就選舉而論,恐怕還是扁又對了。後一議題,謝說明他的開放和馬不同,是有條件的三通,本符合民意,但一則激進派對這立場仍不接受;二則台灣凡事口水化、對立化的清楚說明的空間很小,對謝不利。

前一議題,屬世界各地在全球化後擔心廠商出走的共同反應,謝開放對中國投資的說法與此衝突。但值得注意的是,認為應嚴一些的最高點在二○○三年,達六十四點五%,認為應鬆一些的才十四點四%,相差竟達五十點一%,不過此後認為應嚴的逐漸下降到二○○七年八月的五十點三%,而應鬆的則上升到三十二點三%,差距已拉到十八%,將來兩者是否會勢均力敵,甚至高低逆轉,難以預料。

這顯示愈來愈多人了解到全球化固然造成廠商出走、失業上升,但全面抵擋全球化寧關廠也不出走並不實際,當民意有這樣體認時,政界、學界應當和社會勢力在兩難中去尋找最適宜的權衡政策;另據調查,在同一時間,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從二○○一年的三十四點二%逐步上升到二○○七年四月的五十二%;而中國人認同則降到只剩三點一%。這趨勢顯示社會共識的凝聚,已提供有利於理性的政策討論的基礎,不幸的,這種權衡在欠缺理性討論能力的台灣政界同樣,恐怕還是做不來。

最後,選舉固然當下民意的落點最重要,但當下民意卻不一定和國家長期發展利益一致,何況,以願景領導民意,本是政治人物的責任。

(作者為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