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又要消滅杜正勝!

■曾韋禎

在臺灣陷入一片連戰中國熱當頭,臺灣親中派「倒杜」的陰謀仍然持續進行著,繼上次師大校長風波後,這次則由「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擔綱演出,成員除了在一九七七年鄉土文學論戰中踐踏本土文學的余光中外,尚有近幾年來不管是反對軍購、反對歷史教育本土化等各種議題上,都不斷以學者、院士之姿,假學術之名行政治鬥爭之實的中研院許倬雲院士。他們所反對的是「九十五學年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中,國文課時數由每周五節減為四節、文言文課程比率由六成五減為四成五,及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選修;他們的理由是會降低中文程度,「有去中國化企圖」。甚而更把目標直指教育部長杜正勝,揚言要行政院長謝長廷撤換杜部長。這種將反杜鬥爭毫不避諱地搬上檯面,令人吃驚。

學生中文程度低落的問題,豈可全然歸咎於學校國文教育?事實上,中文能力低落很大的因素來自網路時代電腦打字、傳媒訊息、用字文化的影響。例如當下青少年喜歡在網路上使用的注音文(ㄏㄏ、ㄎㄎ…)、中文奇怪代用字(降子、黑特、西斯…)、符碼(@@、XD、orz…),這些當然不是課堂上國文老師教的,可是青少年照樣會使用,這是文化面問題。

又如目前傳播媒體的撰稿者、字幕排版者,多半是所謂的五、六年級生,他們所受的國文教育的時數、文白比重,當然都高於現在的學生,但是這些人誤用、亂用、錯字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例如就有記者用「付之一炬」來形容水災災情慘重,難道這些新聞、傳播從業人員中文能力的低落,也要完全歸咎於國文教育嗎?

何況,中學的教育不只有國文重要,其他關於道德、法治、環境生態、生命關懷等也很重要,但是學生上課時間就是這麼多,勢必要有所取捨。相較之下,國文科是最容易自我學習的科目,連聯盟成員李家同教授自稱六歲就會背白居易的長恨歌了。因此,如果縮減掉的國文授課時數,是用來增加法治、環境生態之類的生活教育,相信其價值不會比教授文言文低吧!

在這群教授學者們的訴求中,我只看見意識形態作祟,動不動就說這是去中國化(與連戰隔海唱和),而非就事論事討論國文教育的改革,更令人訝異的是公然攻擊杜部長,遂行小團體間的意識形態之私,一路不斷阻擋教育的改革,這群教授學者恐怕只不過是不斷消費自己的學術聲望罷了!(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