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擷安
台灣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將占總人口的廿%以上,近日,在野推動《老人福利法》修正案在立法院的審議過程中,針對長者免繳健保費的條件引發熱議,不僅醫界強烈反對,社會也對財政永續性與世代公平性提出質疑。
根據草案,六十五歲以上、綜合所得稅率未達廿%的長者可免繳健保費,看似對經濟弱勢長者的關懷,在實務上可能引發健保財務的嚴重失衡。健保制度的核心精神是「社會保險」,而非「社會福利」,意即每個人依據其經濟能力分擔合理的保費,以確保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制度的穩定性。然而,若大幅擴大免繳健保費的範圍,勢必會讓健保財政面臨更大的壓力,甚至影響到未來整體醫療服務的品質與可及性。
維護健保永續性是一個複雜且多層面的議題,不能僅透過免除保費或靠政府補貼來解決問題。首先,政府應明確區分「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的定位,確保每位受益者都能根據其實際經濟能力負擔應有的保費。其次,對於真正經濟弱勢的長者,政府可以透過更精準的補助機制,而非大範圍的免繳保費政策,來確保資源不被濫用。
此外,應加強全民健保的「量能負擔」機制,讓有能力支付更多保費的人適度分擔部分成本,同時減輕弱勢群體的經濟壓力。具體而言,政府可以根據個人或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設立更細緻的分級保費支付標準,讓高收入者負擔相對較高的保費,而低收入者則享有相對減免的空間。此外,應建立更透明且有效的審查機制,防止濫用資源的情況發生,確保健保制度的公平性與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應將資源優先投入到長者實際所需的健康服務領域,包括長期照護、社區健康管理以及預防醫學。長期照護方面,應加速推動長照機構的完善與專業人才培訓,提供更全面的照護服務,減輕家庭照護者壓力。社區健康管理方面,應透過基層醫療系統強化健康篩檢、定期健康諮詢及慢性病管理,減少醫療成本支出。預防醫學則應透過宣導健康生活習慣,定期健檢及早期疾病篩檢,有效降低醫療資源的使用壓力,減少不必要的醫療開支。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健保財政的永續性關乎每個世代的福祉。如果僅著眼於短期的政治利益,而忽略長期的財政穩定性與公平性,最終受害的將是全體國民。《老人福利法》修正案應確保健保制度,能夠在未來數十年內持續運作,並為每位國民提供公平、可及且高品質的醫療保障。
唯有透過精準的政策設計、完善的資源分配機制及跨世代的公平考量,才能真正實現「老有所依、健保永續」的目標,並為台灣的未來鋪設穩健的健康保障基礎。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