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從大膽西進到大舉撤出中國

四十多年前,結束文化大革命的中國,在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下,邁向經濟崛起。其間,台灣商人扮演重要角色,蔣經國實行「三不」、李登輝強調「戒急用忍」,都未能阻止台商「大膽西進」中國;天安門事件之後,西方國家經濟制裁中國,外資撤走,台商卻乘機加碼投資中國,形成西進熱潮。如今,中國經濟不再發光發亮,深陷泡沫破滅、債負沉重、需求不振、通貨緊縮、失業率攀高等泥淖,曾是投資中國領頭羊的台商,反向成為外資出走的先行者,帶領全球企業掀起撤出中國浪潮。

《華爾街日報》上週指出這一趨勢。該報引據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調查研究,指有五十七.四%受訪台灣企業正在或考慮撤離中國,比率遠高於美、歐、日企業,主要是中國營商環境日益惡化,並對台海情勢有所疑慮。同時,台灣企業正逐步轉向分散風險及全球布局,尤重南亞和中亞,主要是對印度投資。

中國的投資經營環境惡化,不是新聞,這一報導指出台商領先撤出,「來得早,撤得快」,或有如「礦井裡的金絲雀」,才是重點。官方數字顯示,外資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陷入三十年來最差的狀況,去年全年大減八十%,今年頭八個月也跌逾三成。其中較受矚目的,智慧手機大咖蘋果把部分電子產品生產從中國移往印度、越南,零售業巨頭沃爾瑪(Walmart)出脫中國電商持股,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關閉在中國的研發機構,外國車廠減縮中國的事業規模;而歐盟商會、上海美國商會本月初的報告,都對中國投資經營前景悲觀。

更明顯的,台商撤出或「鮭魚返鄉」近年已成潮流;西進中國近二十年的鼎泰豐上月宣布,十月底前十四家中國門市將吹熄燈號,只是近例。台灣的統計早已顯現這一趨勢。陸委會今年初指出,台商對中國投資佔整體對外投資比率從二○一○年的八十三.八%,降為二○二三年的十一.四%;同年赴中投資金額也創下新低。同樣是陸委會的資訊,與中國貿易佔台灣總體對外貿易比重,從二○二○年的三十四.三%,降為二○二三年的二十八.六%。這些數字顯示,台商對中國投資金額及佔比,近年明顯呈節節下降之勢,台灣已有效降低對中國的貿易依存。

台商對投資中國不再一頭熱,有其在商言商的原由。美中兩國從貿易戰擴及科技戰、國際地緣政治動盪、中國因應疫情「清零」政策失當、經濟泡沫破滅、反台獨二十二條等法令罩頂,凡此只是其犖犖大者,可以「中國的投資經營環境今不如昔」一語概括。值得強調的,毋寧是現今每天面臨中國脅迫的台灣,從總體利益或整體國民福祉角度看,應記取這四十多年來的經驗教訓,開創未來。

這一嚴肅課題,個體利益或可衡量,主要仍應整體著眼與回顧;但如今不論從個體或總體角度看,台灣顯然都得不償失。常識常理是檢驗公共政策議題不可或缺的標準,就此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從未放棄併吞台灣的野心,一黨專政的共產黨,尤為全球至今最強勢的專制政權。台灣把最大量資金、技術、人才、貿易投注於敵對國家,助成其經濟崛起,壯大其軍事擴張,企圖改變國際秩序,如今連美國都已改弦更張而積極反制,台灣實為自遺伊戚,一開始就踏出自招禍害的步伐。

儘管有識之士當年期期以為不可,大力勸阻,仍未能力挽狂瀾。最終,李登輝總統以「戒急用忍」,採「抓大放小」原則,禁止五千萬美元以上單一投資,勉強為台灣保住高科技、鋼鐵、石化等主力產業及經濟命脈。再如開放八吋晶圓前往中國設廠,經激辯後擋下,才有今日的「護國神山」。不過,其後的主政者於「積極開放」與「有效管理」之間游移,加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身的GATT,台商乃大膽西進,大企業、上市上櫃公司相繼前去。經貿向中國嚴重傾斜,既壯大了中國經軍力量,形塑「兩岸和平共榮」假象,更讓中國把統戰、滲透等併吞的黑手,公然伸進台灣社會。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十九名大牌台商公開要求接受「九二共識」,即為以商逼政的顯例。

即使在商言商,如今在一黨專政、政治掛帥、安全重於經濟的中國投資經營,也難以為繼,台商間甚至傳出「再不出走,就活不了」的急迫困窘;面對中國脅迫日甚的台灣,回顧這一經驗教訓,國人更應認清中共政權本質及不變的併吞野心,以免重蹈覆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