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校園防災演練 應與社區結合

◎ 楊永年

九二一國家防災日,除了地震與海嘯警報試發,藉以提醒民眾的防災意識。同時在許多校園(特別是國中小),進行逼真寫實的大規模地震防災演練。部分中小學校園(因為首長的重視),也融入科技,包括(火災)煙霧偵測預警與通報。

地震過程可能發生火災,還可能發生土石流或海嘯之二次災害。這些災害可能發生在校園,更可能發生在校園外的社區。例如二○○一桃芝颱風引發土石流,造成近二百人喪生,主因即是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土質鬆軟;今年○四○三花蓮大地震後,也發生諸多土石崩塌的災害。因此,九二一國家防災日之防災演練,可以嘗試加入大地震後帶來的土石流。和大地震相較,土石流發生的頻率高於地震。而要進行土石流的防災演練,就必須讓學生走出校園,並和社區連結。

中小學對於校園(地震)防災議題,很多中小學態度積極,且有很多創新的防災作為。可惜中小學對走入社區進行土石流防災演練,似乎並不積極。雖然有些偏鄉社區自主防災運作良好,卻存在人口老化與社區青壯參與社區防災意願低落的問題,使得社區自主防災無法永續。

目前水利署與農村水保署,長期推動自主防災社區,已有相當成果。只是這些自主防災社區成員絕大多數是老人,缺乏青壯年與中小學生參與學習。基此,作者特別去了解並發現,的確少有「中小學校主動」設計課程並走入社區,和社區防災教育作連結。

後來南投縣一位小學防災教育種子教師告訴筆者,中小學生走出校園進入防災社區,目前缺乏政策誘因。因為中小學走出校園不納入學校的績效配分,主要原因在一○八課綱的設計。課綱雖有詳細的環境教育項目,包括環境倫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災害防救、能源資源永續利用等。但該課綱並未明訂或鼓勵學生走出校園,並和社區防災連結。

簡言之,因為缺乏政策誘因,使得中小學生不願走出校園。應該說社區和學校是生命共同體,而且中小學生多來自社區,本來就應該「主動」和社區進行環境與防災的教育連結;否則容易造成中小學校與社區脫節。

(作者為台南市政府防災諮詢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