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上月舉行之後,頌揚習近平的個人崇拜有增無已。繼前稱習近平為翻版的毛澤東,《新華社》把這位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領導人,冠上「鄧小平之後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肩負實現中國現代化使命。由於習近平牢牢掌控《新華社》,把鄧、習並列,立即招來「對著鏡子讚美自己的偉大」之譏;尤其習事實上揚棄了鄧的「韜光養晦」原則,且對鄧所揭櫫的「改革開放」開倒車。
讚頌習近平之際,中國經濟社會正面臨極大挑戰。《華爾街日報》廿一日以「中國『社會火山』正在震顫,習近平的願景面臨考驗」為題,引述史丹佛大學羅斯高(Scott Rozelle)、哈佛大學懷默霆(Martin King Whyte)兩位學者,大型而持續的調查,報導中國人民對習近平主導經濟發展的信心正在減弱,把自己面臨的困難,從自認「不夠勤奮」、「能力不足」,轉而歸咎政治體制,且不再一直指望共產黨帶來繁榮;儘管中國的「社會火山」尚未爆發,但其震顫已向領導階層發出警訊。
這一調查引起關注,主要是中共統治的正當性或合法性,建立在經濟的持續繁榮。中國人民從早年「一窮二白」到近年忍受威權統治,是以嚴厲社會控制為條件,換取經濟生活不斷提升。一旦經濟成長持續低迷,社會瀰漫悲觀情緒,隨時可能引發動盪,動搖黨國統治基礎。換言之,黨國當局與中國人民之間長年以來的社會契約,正瀕臨瓦解。
經濟社會頻頻傳出壞消息,近年在中國已不是大新聞,但壞消息的層面擴大和延伸,才是統治者傷腦筋的事。
從總體角度看,中國由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建立在以公共支出為主的激勵政策,威權政府雖一時有其行政效率,但貪腐官僚所導致的經濟效益低下及浪費如影隨形。例如,因應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大手筆以人民幣四兆元注入基礎建設等公共投資,曾帶動內外正面漣漪效應,既維繫中國經濟不墜,也使中國成為許多國家最大貿易夥伴。
不過,這種不斷投入公共資金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繁榮近年已難以為繼。中國經濟在本世紀第一個十年達高峰之後,逐步向下,習近平十多年前掌權時,成長速度已明顯放緩,而負面效應益趨明顯。金錢遊戲盛行之時,眾人狂熱叫好,一旦泡沫膨脹破裂,代價極大而痛苦。從而,整體經濟欲振乏力,失業率攀升,消費低迷,內需停滯,公私部門債務負擔沉重,房地產業大咖接連出事,中國經濟繁榮模式已自證不可持續。
內外環境變化,也導致經濟陷入困境。習近平的國進民退、企業姓黨、共同富裕、反間諜法等政策,扼殺企業創新及活力,民營和外資動輒得咎。疫情期間堅持清零的錯誤防疫,激發「白紙」抗議,傷及經濟社會。其間,美國不再容忍中國口惠實不至的對外開放承諾,川普祭出貿易戰,拜登以科技戰接手。中國經濟遭到內外橫逆衝擊,陷入停滯困境;若處置不當,「社會火山」爆發,危及黨國統治。然而,當局控制社會的慣性不改,正在試運行「網證」和「網號」制度,逾十億網民未來上網或需持證,上網權利被剝奪。
這就是近年世人所看到的,外資對中國卻步,中國企業及資金外逃,「潤」往美國的中國人大增。經濟社會出現「消費降級」、「中產返貧」現象,青年失業者眾,大學畢業生躺平成「爛尾娃」;被視為「鐵飯碗」的銀行業也出現減薪、裁員。地方政府面臨賣地收入腰斬,財政吃緊,公務員過「緊日子」,縮支減用,掀起「降薪潮」。二十個省份且出現補稅「倒查三十年」,稅吏、警察聯手的「警稅合成作戰」,讓民營企業驚恐不已。
中國的經濟困境,禍延國際社會。經貿上曾依賴中國的國家,如工業產品出口大國德國,大宗商品出口國澳洲、巴西、沙烏地阿拉伯,都受拖累;歐盟還飽受傾銷威脅。中國是世界最大主權債權國,但貸款條件未必佳,出問題也絕少提供減免,常以展延處理,借款國面臨債台高築窘境。最近總統大選有爭議的委內瑞拉,曾以石油換取中國基本建設貸款,卻因油價下跌,留下爛尾工程及沉重債務。寮國、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尚比亞等窮國或接受「一帶一路」倡議若干國家,陷入「債務陷阱」難以自拔;有的被迫放棄經濟主權以償債,寮國電網的部分所有權已讓渡給中國。
中國經濟曾發光發亮,支撐大國崛起,維繫黨國統治,如今黯然,悲觀情緒瀰漫,世人不能不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