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面對灰色地帶威脅 「海域感知能量」對台灣的重要性

◎ 陳冠廷

近年來,中國對台灣海空域的侵擾日益頻繁,意圖改變台海現狀,將其機艦出現在特定地點常態化,對我國施加壓力。這類行為雖未達「戰爭」標準,卻使中國海空勢力得以向台海中線以東大幅推進。中國在海上的灰色地帶手段眾多,海上民兵、海警、海監、漁政與解放軍艦艇等,二○一三年更將不同單位的艦船統一劃歸海警局,二○二一年又通過《海警法》、《海安法》,為東海、南海爭議做準備。

中國海警名為執法機構,實為中央軍委控制的軍事力量,艦隊超過五百艘,其中一百二十艘破千噸,最大達一萬二千噸,遠超過美國勃克級驅逐艦,另擁有航空大隊,操作新舟60H與運–12改裝機,具即時監視能力。

而我國海巡署雖可依法成為國防部指揮的作戰兵力,但艦艇並非為作戰而設計。海巡面臨平時執法、灰色地帶衝突和戰爭,這三種截然不同的任務,在模糊界線下,能否有足夠覺知能力進行情勢判斷成為挑戰。我國千噸級以上海巡艦艇僅十六艘,二至三千噸級數量更不及中國海警的十分之一,且無海上巡邏機,資源明顯遜色。

近期海上衝突顯示,海巡是應對中方灰色地帶行動的第一道防線,但缺乏「共同作戰圖像」能力,無法供決策層綜觀全局、預判情況,未來必須補強。

我國《二○二○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將「建構海域態勢感知」列為維護海事安全的具體措施。為達此目標,除更新強化海巡艦艇性能,還應更新岸際雷達系統,並建立快速抵達目標區域、長時間即時監看廣域海面的能力,以提升近中遠程目標掌握和應處時效。

二○二二年美日澳印四國提出「印太海域態勢感知夥伴關係」(IPMDA)倡議,整合「船舶自動辨識系統」與「射頻技術」數據,提升夥伴國即時掌握轄下海域戰略態勢的能力。此舉不僅提升航行安全,且能抑制區域擴張行為。

面對東、南海日益嚴峻的威脅,我國應與潛在盟友分享情資。我國早在二○二○年就提出建構「海域態勢感知」能力的願景,甚至早於IPMDA倡議。在不對稱的量體下實現這一願景,須賴先進技術和快速即時機動的系統,以獲得持續監控和感知能力,這有助於灰色地帶衝突中創造緩衝,使海巡執法同時更能應對突發事件,確保國土安全。

此外,我國應加強與國際社會合作,積極參與區域安全對話機制,以增強我國在海域態勢感知方面的影響力。同時應持續投資相關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以保持競爭力。

(作者是立法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