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談減緩花東鐵公路土石流災害

◎ 拱祥生

 

颱風季還沒來,幾場對流雨就造成花蓮崇德路段鐵公路發生多處土石流災害,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面對未來幾年多場可能降雨事件,如何讓土石流災害盡量減緩?確是當務之急。

這陣子蘇花土石流可歸納為兩大型態,其一是傳統溪流型土石流,其二是山崩型土石流。第一種土石流就是崩落土石藉由現有溪流,不斷往下滾雪球,並藉由降雨事件發生土石流災害,由於各條溪流地形、地質變異及土石運搬型態不同,同一區域各條潛勢溪流不一定土石流會在同一降雨事件發生,但土石流潛勢溪流其復發性卻是屢見不鮮,上次新自強號出軌就是溪流型土石流搭配河道S型攻擊坡造成。

本週崇德路段土石流現場平時並沒有土石流潛勢溪流存在,而是道路上邊坡大面積崩坍邊坡,因為周遭地形關係形成岩屑沖蝕溝,搭配崩塌面積大造成集水面積大,讓邊坡淺層岩屑從不飽合狀態因雨水入滲形成浸潤帶後,岩屑剪力強度大幅下降,形成崩塌型土石流。

不論那一種型態土石流,第一道防線是工程手段,目的是減緩土石流發生規模及頻度。本次土石流源頭海拔高程超過千公尺,考量人員不易到達,航空噴植是可考慮選項;輸送段治理就是以工程或植生方式減低土石流流速;下游堆積段以土砂堆積場及緩衝林帶減緩土石流動至鐵公路。

第二道防線主要為管理及監測手段,土石流中、上游雨量與下游堆積段雨量並不同,且是土石流開始流動源頭,台鐵公司或是公路局自行在中、上游加裝監視器及自動化雨量計,兼具監看及了解土石流發展潛能,做好防災及預警準備,提供人車及工作人員及時疏散。橋檯面繪製水尺、遇大雨人員至現場記錄土石上升水位面(繪製雨量–水位曲線),同步整合中、上游雨量–監視器畫面–水位面–河川土沙運移曲線。

第三道防線是接觸型監測系統搭配告警系統,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就是列車停駛或是管制人車通行。包括鋼索檢知器架設於防砂壩溢洪口或橫跨河道兩岸,當土石流流過時會扯斷鋼索因而發出警訊。同時這種事發型監測系統,雖然準確性較高,但所提供應變時間較短。重要的是,告警系統並無法防止土石流發生,反而一再警示,會有擾民及「狼來了」效應。

第二道或是第三道防線若是有人工操作或監視部分,一定要有類似飛機副駕駛風險管理概念,增加第二道人工複核機制,降低於事無補的事後懲處可能。

不論如何,在未重新調整路線前,事故路段在未來幾年都是落石及土石流高風險區,不論那道防線,都不是萬靈丹,惟做了才有機會減緩災害,相對安全回家。

(作者是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技師、水保技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