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面對AI浪潮/從學習者角度出發 大學彈性組合跨域課程

◎ 陳延興

近日國內因為AI浪潮、科技資訊成為顯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系招生受到衝擊,從筆者過去攻讀碩博士的經驗中,理解人文社會學科重視學理、論述、分析與思辨有其價值,如何尊重不同學科學術領域的均衡發展,仍是當務之急。

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發揮的才能,我們深信多元智能的真諦,因此無法強迫對於數理不擅長或不感興趣的年輕人都一窩蜂學習AI。建議教育部可以提供一些經費補助大學進行系所轉型或彈性課程發展計畫,譬如:多開設一些跨領域學系或課程模組,鼓勵理工科系融入一些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內涵的課程,這不同於通識教育,例如:科技如何結合藝術人文內涵、或透過政治、哲學的理念反思AI大數據等,且鼓勵讓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多一些相關跨領域的研究與教學。

可以參考牛津大學現行的大學部課程,開設一些整合多學科的聯合課程,目的在於提供學生同時探索不同學科領域的機會,藉此洞悉不同科際間之關連性,進而透過加深加廣課程規劃探究自我的真正興趣,跨領域的學習包括必修的要求也增加選修的彈性。該校以哲學相關的課程科系包括,「哲學與當代語文」、「哲學與神學」、「哲學、政治與經濟學」、「心理學、哲學與語言學」、「物理與哲學」、「數學與哲學」、「資訊科學與哲學」等組合,各組合均有清楚說明學習規範、課程進路與評量要求等。

舉「歷史、經濟學」的課程為例,學生在一年級會修習經濟學導論、普通歷史(歐洲為主)、歷史研究方法等核心課程,到中高年級除了歷史與經濟各自的專精課程外,修讀「經濟史」或跨歷史與經濟的主題課程等內容,進而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選修課程。有人會擔心是否學得不夠深入,一位新加坡的女生跟我說她喜歡這樣的彈性,大一探索奠基、大二大三確立目標深化學習,筆者認為時代變化迅速、當前重視π型人才與跨領域的學習經驗,多彈性的課程組合設計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總比待在一個後來發現不感興趣的科系下免強畢業好。

未來幾年,受到少子化的持續衝擊下,深信各系所招生困境只會更加嚴峻,建議各科系或學院之間宜敞開心胸,彼此合作共好,以學生的興趣與多元發展為前提,共同思索如何讓學習更多樣與課程更具彈性。

有學者擔心會不會該系的課程學習不夠紮實,其實過去讀大學是為了鑽研高深的學問所以要深入,現在大學已經是普羅教育,如何真正幫助年輕人所需多元發展更是重要,當學生確定學習方向並產生興趣就會主動學習。

(作者是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