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實戰化訓練的減法與加法

國防部長顧立雄上任後推動國軍訓練改革,如廢除傳統刺槍術、踢正步、以及官士兵出國可自由行等,獲得好評。顧說明,主要在強調實戰化訓練,以「減法方式」廢除流於形式主義項目。賴清德政府於前任蔡政府的建軍基礎,帶入積極的思維,從民眾角度看,國防投入著重實戰需求,為務實與效率做法。同時,讓國軍訓練不必囿於傳統或意識形態,更接民主地氣,對於推動中的全民國防,將具正面意義。

猶記去年二月,國防部曾針對外界質疑的踢正步,仍堅稱目的在「訓練官兵熟習軍事動作,養成軍紀嚴肅、精神鞏固、意志堅定之軍隊」。當時國防高層還認為,正步是基本教練,刺槍術是戰鬥教練,訓練是「練力、練技、練膽、練心」的要語。但這些說法,與民眾對義務役役期恢復一年後的訓練期待,差異甚大。隨軍事領導階層更迭,外界已看到變革。另外,面對中共認知作戰,我們作戰單位的回擊,這在顧上任後亦有不同。中國五月下旬突然宣布在台灣周邊海、空域展開環台軍演,我們軍方為進行反制,快速發布文宣、公布實際監控情形,包括釋出空軍F-16V戰機捕捉鎖定共軍「轟-6」轟炸機及「殲-16」戰機畫面,宣傳戰轉守為攻,有助安定民心。較過往國防部相關說明慢半拍,而使國內媒體與網路社群充斥中方或不利資訊,已有大幅的改善。

剪除軍方內部的形式主義,還包括沉痾已久的意識形態。舉辦「黃埔建校一百週年校慶」活動,即為一例。中共去年開始布局,利用「黃埔系出同源」,招引我方退役官兵赴中,名為紀念,實為統戰。製造「不管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假象。經勸說後,退輔會指僅「不超過一百人」、「極少數退伍將校」到中國。但這並非人數問題而已,民眾還是疑惑,退役官兵為何淪為對岸政治工具,是國軍訓練過程有什麼問題?服役期間喊抗敵,退役之後卻投敵,這問題不除,套用軍方之前為保留踢正步與刺槍術所言,無助養成「意志堅定」、「練心」之軍隊。我們並認為,即便只有一位退役官兵赴中,仍有弱化意志問題,同樣有礙於國軍實戰化訓練。

顧立雄曾任行政院黨產會首任主委,深知轉型正義對國家向前邁進的意義。過去國府時期乃至在台威權時代,所謂國軍,幾與黨軍劃上等號,「黃埔」建校的背後更有國共合作的背景。台灣既是民主國家,且已軍隊國家化,此刻還去爭黃埔的「正統」、「話語權」,豈不怪哉。看國軍的教育內容,乃至相關軍校介紹,繼續與過往糾纏不清,黃埔百年要大紀念、蔣介石銅像不移除,軍中觀念仍根深蒂固,與民眾認知形成極大落差。理應剪除、轉型的威權遺緒,繼續影響著現在國軍。我們近年頻遭中共軍事侵擾,部分退將或深藍人士倒果為因,反控民進黨政府親美抗中,中共才會被動回應,並對「外部」勢力「反介入」。其所喊的黃埔精神,則為兩岸同屬一中,國共更是一家親,友台的美日等國家反倒成了「外部勢力」。是非顛倒、觀念混淆,正中北京下懷。中共宣傳黃埔百年,鋪陳國共當年共同「抗日」的軸線。可笑的是,中共那時候是以「七二一方針」發展共軍實力,扭曲歷史,升高仇日,亦能分化台灣與民主盟邦的密切關係。

備戰才能真正止戰,面對中共升高的軍事壓力,我們必須加強實戰化訓練。另為抗衡威權中國的進逼,印太國家正相互串聯與結盟。其中,美國也挺台打造第一島鏈的關鍵防線。從軍售常態化與軍事融資,還擴大到人員的訓練、戰技的傳授等,這是實戰化訓練的「加法」。然而,我們也擔憂廢除形式主義項目的「減法」,速度不夠明快,使得國軍現代化的過程,「加減相抵」,或大扯後腿的不利現象。如何更強調民主化與軍隊國家化的觀念,摒除國府或威權時期史觀,正向做法絕非繼續紀念黃埔。我們認為,讓台美軍事關係進一步向下扎根,包括在軍校養成階段即建立合作機制,像是擴大校際交流、承認修習學分、增加赴美進修與攻讀軍校名額等,從國軍教育的基礎階段做起,打造具備國際視野,學習更多實戰經驗與科技能力的現代化軍人,推動更多更快的「加法」,因應其他暫難根除的「減法」,加大過於減,避免對實戰化訓練產生不利掣肘,更多量能帶動本質改變,這應該是可以積極思考的方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