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黃仁勳掀台語旋風/完善母語政策讓世界看見台灣

◎ 張天泰

黃仁勳來台掀起旋風,他與梁見後在記者會上台語國語英語交錯,「五告水啦」、「你咧給哇出價喔」,令人備感親切,益為現場增添趣味。

台灣本是多元語言文化的民主國家,如台語,分為南部腔、北部腔、內埔腔,海口腔4大腔調;原住民族更有16族42種語言別。而《國家語言發展法》提供落實語言平等的契機,從小學到高中都須學習母語,也成立了母語廣播電視台,民調對政府推動母語教育政策也有過半數支持。

但現今台灣除了「華語」,所有族群的母語都正面對瀕臨滅絕。最新民調顯示,近七成民眾認為母語正逐漸面臨消失的危機,經常使用母語的比率隨年齡層降低而明顯遞減;近七成受訪者認為孩子不會說母語,二十到卅四歲自認會說母語者僅四十五%,「台灣年輕人已無法完整使用母語」,此為迫切的母語傳承教育危機!

這正是戰後國民黨政府獨尊「華語」禁止「方言」的偏差政策的遺害,當年被剝奪母語能力者長大為人父母後,下一代母語能力同受摧殘;可見黨國體制消滅台灣母語危害之深。

「母語的使用是深化主體性的作為」,因母語具備歷史傳承、文化創生和生活載體的功能性,故「復育母語是找回主體性之必要行動」,在國際間,可以看見「立陶宛、拉脫維亞、烏克蘭、愛爾蘭、韓國、越南等國家在解殖工程,將本土語言賦予官方語言或第一官方語言的關鍵地位」,所以母語復育正是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獨特性展現,台灣人不能因失去母語而「臉孔模糊」。

哲學家海德格(M. Heidegger)早已明言「語言乃存有之安宅」,因語言為使用者築建了一個世界,而人棲居其中,成為寓居於某個世界之中安身立命的局中之人。故母語傳承復育的問題是重中之重核心。發展哪些語言作為台灣的公共語言,也預示著國家文化的可能風格。

台灣課綱必須重新調整,因目前各族群母語教育的最大困難,是現行課綱規定「每學期只有一節母語課」,在此框架下,母語和國文、英文、數學等主科的現實學科地位差距甚大,不管在教學內容、目標上難有更多的教育作為,也造成教學現場和教學目標的落差。

賴清德總統多次提及「多元的語言文化是台灣的寶藏」、「母語對族群發展及文化傳承相當重要」、賴也是「雙語政策」重要推手,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唯2000年新加坡推動「說好英語」運動,結果是華人家庭在家庭使用英文溝通的比例從約4成升高到7成以上,而華語就成為弱勢語言,雙語政策可能造成母語弱勢化,台灣須以此為戒,勿蹈星國覆轍。

期待賴總統讓母語真正回歸台灣人民的日常使用語言,這是國家語言發展的精神,去除母語的殖民化和污名化,讓世界從台灣母語看見台灣的多元文化!

(作者是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