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考題多生活化 老師教學須知

◎ 林彥佑

國中會考結束了,我也前往考場,問問以前的學生,關於這次的題目。考生的觀點各異,但每位考生的想法都有其共同交集,那就是「生活情境、重視統整歸納、創新型的題目」佔了多數。

綜觀這幾年的會考、統測、學測題目,不難發現,題目的取材就來自於生活中俯拾可得的素材。去年的會考作文,「沒有作文題目」,考生覺得奇怪,考作文怎麼沒有作文題目?去年要學生看長條圖、寫出自己的觀察與想法。去年的學測,給高中生的題目竟然是「花草樹木」,這麼生活化的題目,很多高中生措手不及,因為高中生在學校練習的都是議論文,突然在考場看到這麼簡單又生活化的題目,「反而覺得有詐」。

筆者這幾年,除了參與地方的國語文事務,也有幸接觸中央的相關工作,和一些委員對話之後,發現命題與閱卷委員都有相似的觀點,筆者也頗為認同的。他們說:「學生就活生生地活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去感受生活,反而埋首於課本中,不是悖離教育的初衷嗎?」因此,只能透過考試領導教學,讓教學因為大考而產生本質上的改變。

說得白話一點就是,我考試出題就出這麼生活化,那老師您教學要不要跟著生活化?

所以,今年的大型考試,出現了「閱讀標籤」、「縫隙聯想」、「ikea效應」,再加上這次的「新聞、廣告題」(今年依舊沒有作文題目);以及學生非常有感的「秋刀魚加薪」,這些都是生活。

此外,統整歸納更是新時代不可或缺的能力,尤其現在資訊量與傳播速度是過往的數倍,也因此有「資訊肥胖」的名詞出現。

我們應該訓練學生/考生,在海量的資訊中能判斷真偽,找到自己所需,再加以統整歸納成有用的訊息;所以,單一圖表的解讀、二張圖表的比較,又或一則、兩則訊息的異同整合(文氏圖),就成了現今的教學重點。不僅如此,孩子有否將這些內容,再度學習遷移到同樣概念卻又不同屬性的學習文本上,也方是真正的活化學習。

這十年,不可否認的,時代快速到整個社會都有天翻地覆的巨變;君不見十年前不普及的名詞,如AI、QRCODE、AR、VR、元宇宙、載具、雲端、團購、外送、電子支付…,都是需要跨域跨界、統整思維才能達成的;而這些新興世代的能力,都是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它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這也就是為什麼希望透過這麼活化的試題,去培養孩子應該具備的能力,我們不希望孩子畢業後,他們與時代是脫軌的。

廿年前,或許我們專才專用,但如今,企業想招聘的,也許是「π型人才」,也許是「非型人才」。多訓練孩子與生活鏈結的整合力,十多年後,他們將是社會的中流砥柱,我們的未來也等著他們來開創。

(作者是國語文輔導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