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共和國》王美琇/歷史.記憶.想像的未來--記「519白色恐怖記憶日」成立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與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政治受難者、受難者家屬一同發起「519白色恐怖記憶日」。(資料照)

王美琇/「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籌備會召集人

今天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五一九白色恐怖記憶日」將在今天正式成立。行政院也已於四月十八日正式公告,未來每年的五月十九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並訂為只紀念、不放假的國定紀念日。

我們一群朋友從去年八、九月開始推動成立「五一九白色恐怖記憶日」,一路走到現在,所有力量的匯聚都始於歷史記憶的連結。朋友問我:為什麼想去推動此事?我更想問的是:為什麼我們沒有一個白色恐怖記憶日?

白色恐怖時期非常漫長,從一九四九到一九九二長達四十三年。這漫長的威權獨裁統治期間,有超過兩萬名前輩遭受迫害,他們的青春、人生、自由、財產和生命被國家暴力強行掠奪;二十幾萬的親屬和後代子孫,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都受到嚴重傷害;甚至整個社會也受到極大的創傷。這麼漫長的獨裁統治,我們竟然沒有一個紀念日來記憶和思索對社會影響如此深遠的白色恐怖?這對推動轉型正義的工程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所以,我們決定要來推動成立「五一九白色恐怖記憶日」。

我甚至想問,如果我們這一代就這樣放棄了,就這樣讓歷史記憶輕率地被抹去、被掩蓋,將來我們的下一代也許會問:台灣的歷史記憶是什麼?台灣人的精神圖像是什麼?歷史記憶的存在或不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血的記憶從未離開

所有為了「五一九白色恐怖記憶日」而開展的行動,其實都和血的記憶有所連結。血的記憶,一直在心頭,從未離開。

「我們都是因為無以抵抗的國家暴力的突如其來,而在倉促混亂之間告別青春歲月的;我們的人生都是在還來不及成熟之前就被打亂掉了。」陳列在《殘骸書》內這樣寫著。

為綠島人權園區和青島東路三號保安局軍法處,做了等比例縮小版模型、精準又完整呈現當年監獄模樣,也拍攝了許多綠島監禁時期的珍貴照片和創作不少油畫的陳孟和,坐牢十五年出獄後曾在受訪時說:「每天二十四小時裡,講每一句話都要考慮,絕對不會隨便說話;連可以自由講話的環境,都要顧慮身邊的人。……這種對人的不信任,才是最大的痛苦。」二O一七年陳孟和過世後,他的兒子陳柏均回憶父親時說:「他一輩子都一直還在陰影中」,「好像還是有一團霧在,沒有散去。好像自己不在人間,而是單獨存在」。(引自《殘骸書》)

讀著這些悲愴的故事,心裡總是感到陣陣的憤怒、悲傷又不知所措,整顆心都會揪成一團。所有這些我們來不及相識的受難前輩,他們被掠奪、被扭曲的青春和人生,難道就這樣一筆勾銷了嗎?如同陳列的悲傷陳述:「好像所有的一切過去就過去了。好像不曾有過這麼回事。也好像不曾有過這些人;他們的存在無足輕重,毫無意義。」

是這樣嗎?非如此不可嗎?他們付出的慘痛代價完全付諸東流?悲愴的歷史無法給後人任何啟示?歷史記憶的存在意義又是什麼?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連結的。和歷史有關,和記憶有關。然而,現實政治和歷史記憶失去連結,產生斷裂;而這或許,就是民主政治崩壞的開始吧。

脆弱民主的根源

我常想,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歷史記憶,這個民族要如何定義自己?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歷史記憶,這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在哪裡?她的精神支柱又在哪裡?一個民主政治體系裡,如果沒有歷史記憶作為深厚的基盤,上層結構的民主政治難道不會搖搖晃晃?如果沒有歷史記憶作為共同體的精神圖像,這個共同體的價值信念會不會支離破碎?

年輕世代一代一代上場,他們對過往的歷史淡漠無感,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對他們而言,可能只是兩個「專有名詞」而已。他們對於曾在白色恐怖時期獵殺整個世代台灣人知識菁英的國民黨專制政權,一無所知;對於這些曾經和他們年齡相仿的前輩,本應和他們一樣享受青春和自由,但卻被國家暴力侵害而斷然失去自由與生命的故事,同樣一無所知。

如果年輕世代完全不了解過往的歷史,他們要如何知曉台灣的民主政治是怎麼走到今天?如何明白自由自在的說話和呼吸並不是憑空而降?沒有受過歷史洗禮和歷史覺醒的年輕世代,如何體悟台灣的坎坷身世以及做為一個台灣人的存在意義?如何辨識國民黨和民進黨有什麼不同?又要如何去看透政治人物的投機和虛妄?

歷史記憶是民族的根,也是一個國家的根。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歷史記憶,就像失去根的樹,終究會傾倒死滅;民主自由會逐漸失去,威權獨裁也勢必重返。民主政治需要共同的歷史記憶作為根基,有雄厚的根基,社會才能建構共同的價值和信念,這樣的民主政治,或許才會比較穩固和走得長遠吧。

重建歷史記憶的文化運動

後殖民論述大師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曾說:「文化是記憶抵抗遺忘的一種方式。」

我們深切期望,「五一九白色恐怖記憶日」成立之後,不僅只是一個國定紀念日而已;希望未來能夠讓記憶日推展成為一場文化運動,一場重建歷史記憶的文化運動。讓歷史記憶在地化,讓歷史記憶回到社會、回到故里、回到校園,回到人民日常的周遭。讓年輕孩子燃起熱情想去挖掘找尋自己生長土地的歷史和故事,然後,將自己的命運和土地的記憶一點一滴連結起來;然後,愈來愈清楚知道「我是誰」和「我們是誰」,也愈來愈明瞭「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然後,長成一個有記憶、有擔當、頂天立地的台灣人。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連結的。希望串起的,是有關歷史、記憶和未來的想像;而串起希望的,永遠是熱情,是不滅的夢想,讓一切成為可能。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