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弱勢族群住宅火災之減災對策

◎ 簡賢文、李佩芸

嘉義縣太保市一平房火災致一家七口三死兩傷,該把火燒出的不僅是弱勢族群的窘境,更是住宅安全岌岌可危的警示,雖無法挽回憾事,卻能從鄰里第一時間自發性的互助,體現人性的光輝與善良。可善良終究無法戰勝現實的殘酷,譬如以一水管之水終無法撲滅火勢;以常人之力終無法搶救寶貴生命;以匱乏之救災建設終難達到來得及的搶救。

災害事件中如有人遇難,往往牽涉多面向、多廣度、多領域、多層級之議題,本事件即可延伸至社會福利、國民教育、消防救援、都市規劃之水文水利、交通規劃、建築管理等。事發地點位於老舊建築物充斥之狹小巷弄內,消防隊儘管火速抵達卻受限道路狹小,消防車無法進入,得由消防栓佈設水線至現場。如能在都市規劃階段結合交通、水利與建管,劃設災害救援可通行之道路、自來水管線及消防栓設置,與相對難以延燒的街廓,並且全國推行與時俱進的防減災教育,則人民安全與救援人員保障,將能有跳躍式的進步。

一個國家對待弱勢族群的態度,決定其文明的程度,面對弱勢族群受災,應給予適當協助,更重要的是檢討問題與困境,在予以經濟支撐時,或可同步檢驗其生活面臨的風險、指導其應對與改變,並予以更多可能的選擇。

社福人員定期拜訪案主時可進行火災風險之避難動線安全宣導,或協助清除可燃雜物以騰出可緊急避難的動線。村里行政人員可協助爭取弱勢家庭住宿空間,確保第二個緊急避難逃生出口設置補助,並聯合轄內消防機關,確認該緊急出口、自主避難與消防救援的可及性與操作性。由相關團體協助增設必要的住警器,以達成一定程度的整體空間安全性。

此事也可見偏鄉鄰里凝聚力強大,對於高齡與弱勢族群眾多、救援與醫療能量有限之地區,密切人際關係所形成之互助能力,或可作為未來災害防救之主要助力。

(作者分為中央警察大學教授及美國消防工程師學會台灣分會專案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