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我們需要台語委員會

◎ 許慧如

針對「台語不叫做閩南語」,教育部長日前公開回應,指教育部會配合文化部和各部會的「共識」再做修訂。

但,文化部早在2020年就完成大規模調查,結果已呈現清楚的「共識」。在無提示之下,將近75%受訪者稱這個語言為「台語」。請注意,這是教育部用「閩南語」一詞廿年後所做的調查。行政院也在2022年核定這份報告,並發函各部會。潘部長的回應,把這個老問題又推回原點,進入了「文化部語言調查行政院核定報告教育部等文化部回應」的無限迴圈。

這件事突顯教育部推託的態度,更突顯本土語言政策的混亂。目前台灣的語言大致分為「華語」、「英語」、「本土語」。這個分類,很容易讓人錯覺台灣的語言分為這三「種」。其實,「華」、「英」是單一語言,「本土語」則是一個「類別」,主要包括「台、客、原語」。先不論「華/英/本土」這三類語言獲得的資源嚴重不均,即使「本土語」內部,也是充滿矛盾。

客、原語,都有專責中央部會,有專法。台語的業務則主要分散在教育部和文化部,但這兩部還要分配資源給客、原語。筆者承辦2021年第一屆國家語言發展會議,過程中就深感「本土語」內部的資源不均。實質上雖是文化部主辦,但名義上還是客、原兩會共同主辦。只要牽涉到客、原語,就要聽這兩會的意見。會議語言資源分配,幾乎都要台客原均分,但是原民還有「原民語發會議」,客委會日前也已提出「客家語發法」草案。唯獨台語,只受到「國家語言發展法」保障,而該法同樣也保障客、原語。

這次的台語名稱也是一例,無論中央或地方,都沒有專責單位代表台語。且因包裹在「本土語」裡,台語的名稱還須取得其他語的「共識」。更糟的是,文化部大規模調查已經確認民間的「共識」了,教育部仍說「需要共識」。

二十幾年前台灣首次政黨輪替,設置客、原兩會,有當年的時代背景。但這段時期以來,台語持續流失,且台語是台灣的共通語,也是最能代表台灣的語言。政府短期若無法成立語言部以集中規劃國內各語言(包含本國和外國語),那麼,我們需要和客委會、原民會同一層級的台語委員會,讓台語得到應有權益和尊嚴。

(作者是師大台文系教授/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