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誰來制裁導正?/當網紅冒犯了道德底線

◎ 張怡穎

網紅七寶媽「林叨囝仔」在直播中公然嘲笑資源班學生而引發公憤,這不僅反映個別網紅追求觀看流量而忽略基本道德,也讓人深思網絡文化和商業利益如何重塑社會價值觀。

在直播中,林叨囝仔被問及其子是否在資源班上課時,竟拉入兒子共同嘲笑資源班的學生,引起網友強烈不滿,紛紛留言譴責,贊助商立即中止與她的所有合作,顯示市場對此種行為的不容忍。

台灣社會對特教生的保護和尊重已有相當進展。教育部統計,台灣有超過八萬名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他們與家庭都在為了更好的教育環境而努力,林叨囝仔的行為是對這段努力的公然蔑視。

這不是林叨囝仔第一次惹議,去年,她帶著未滿十二歲的孩子參與狩獵活動並餵食山羌生肝臟,遭網友投訴,引發社會質疑她的教育方式。她還曾在懷孕期間進行高風險活動,如爬山和滑雪,無視安全警示,屢次觸碰社會道德底線。

這不僅讓人質疑她作為母親的角色,更揭露網絡文化的嚴重問題:網紅為了衝流量和收益,不惜製造爭議及逾越道德界限。根據統計,林叨囝仔的粉絲量在爭議後一度增加,這反映公眾對此類行為的矛盾態度——既有抵制,也有追捧。

但一旦廣告商和贊助商終止合作,犯錯的網紅會馬上道歉,因這會直接打擊影響力和收入來源,顯示金錢仍是對網紅的最有效制裁。網紅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品牌合作和直播打賞」,這些收入被切斷時,網紅不得不檢討自己的公共形象和行為模式。

作為觀眾,我們每一次的點擊與關注都形同投票支持某種行為,並可能對社會造成深遠影響。作為有責任感的網路使用者,我們應審慎選擇所支持與推廣的內容,不只追求娛樂刺激,更應關注背後傳達的價值觀。

對於網紅引發的道德和法律爭議,相關機構已採取行動。例如,高雄市府已介入調查林叨囝仔的行為是否違反兒少法,證明政府對網絡文化的不當行為持有監管的態度,旨在保護兒童免受不當影響或危險環境的侵害。這些法律和監管措施,加上市場對網紅的經濟制裁,對不良網絡行為形成雙重打擊。

網紅應自我反省,理解公眾人物的影響力和社會責任,每一言行都可能成為模仿對象,尤其對年輕粉絲來說,網紅的行為可能直接影響其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準則。因此,網紅應加強自我管理,提升內容質量,避免只為追求流量而逾越道德或法律的底線。

在數位化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傳播者。我們不應被負面內容所左右,而要學會從中辨識正確與錯誤,進一步推動正面、建設性的內容。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也應加強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批判性思考能力,區分網絡空間的虛擬與現實,尊重與同情。

回到林叨囝仔道歉影片,網紅將錯誤推給無辜的兒子,不但未表達真誠悔意,反而強化公眾的憤怒。這再次證明,面對錯誤應勇敢承擔責任,並具體自我糾正。無論網紅或普通人都是社會的一員,都應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共同營造健康、正向的網絡環境。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數位空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而不是道德退步的溫床。

(作者是自營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