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從NIKE氣墊鞋談入聯

■ 劉順明

日前各大報都刊登了全版或是半版的「給台灣一張身分證」的台灣必須加入聯合國的理由的廣告,裡面有十點不加入聯合國的缺點,當然還有更多更多。沒錯,多溝通無法加入聯合國的損失,讓人民知道身為一個國際孤兒的可悲。但是,更重要的,政府應該把加入聯合國與人民生活到底會產生什麼的直接「利益」,用正面表列的方式清楚說明,越深入人民生活越好,這樣更能清楚勾勒台灣的希望。

在品牌經營的世界裡最常被強調的就是「消費者利益」,一個很好的商品消費者未必買帳,原因常常出現在消費者還沒意識到用了這樣的商品後,對自己生活會有什麼樣的改變?比方說耐吉(NIKE)剛出氣墊鞋的時候,消費者都知道這是一個很酷的設計,但是消費者買它的原因是因為氣墊嗎?可能不是,氣墊可以讓消費者「跳得更高」、「跑得更遠」的誘因,才是消費者購買的動機。

同樣的道理,入聯的理想性高,人民也都知道有其必要,對人民來說,它是一個「好商品」。然而,如果可以巧妙地將這樣的理想落實到對人民生活的正面改變,人民才會義無反顧地付諸行動,說服力才會更強。

其實,「加入聯合國」哪裡是台灣的終極目標,背後隱含的意義才是重點:台灣要成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平等地、互惠地在政治、經濟上與各國互動,當然也包括中國。

很多人都質疑:就算明年公投過了,難道就能進聯合國嗎?這是一個很大的思考謬誤。因為,進入聯合國的權利,是聯合國在一九四八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中,對基本人權的保障。台灣人有義務為自己、也為後世子孫要回這基本的尊嚴,即便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不能老是抱著「這些年台灣沒加入聯合國還不是走過來了」的唾面自乾心態。要回加入聯合國的權利後,加不加入,由台灣決定。而不是之前就因為一些荒謬的政治偏見被排拒在外。

台灣加入聯合國在今年的確引起廣泛的討論,不管國內或國外。難道,這真只是政治人物有呼風喚雨的通天本能?其實不是政治人物有多會號召,而是這樣的需求過去雖然一直被壓抑,但它卻一直存在。今年,入聯所引起的民意反應,不過是這樣的需求被開發出來,水到自然渠成。接下來,就應該想想如何勾勒台灣人成為世界公民的具體好處了。

(作者為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