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儒
最近,柯文哲的法律麻煩成為台灣政壇的熱門話題,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前台北市長,如今因涉嫌京華城弊案遭到羈押,與外界的關注一樣強烈的,還有他和民眾黨的反應。面對檢方指控的貪汙罪嫌,柯文哲與其支持者選擇了另一條路——高舉「政治迫害」的大旗,試圖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並同時責難現有的司法與政府體系。然而,這一幕不禁讓人感嘆:柯文哲和他的民眾黨,究竟是在維護「正義」,還是在操弄雙標的遊戲?
首先,柯文哲的反應非常戲劇化。在被羈押前,他接受了日媒《日經新聞》的專訪,誓言「繼續奮鬥」,還指責賴清德政府利用司法和媒體打壓反對派。他甚至大膽地拿台灣的情況與美國相提並論,問道:「如果美國民主黨政府闖入共和黨總部,搜走所有電腦資料,這樣看起來會怎樣?」聽起來似乎是正義的代言人,然而,這種比喻卻顯得相當牽強。美國與台灣的政黨政治結構和司法體系根本無法直接對等比較,而柯文哲的這一番話,實際上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表演,為的就是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博取同情。
然而,最令人詬病的還是柯文哲和他的民眾黨的雙重標準。當事情對自己不利時,他們指控司法「選擇性執法」,指責法院裁定「單憑揣測就入人於罪」,但在別人身上呢?同樣的指控,當民眾黨對手遭到法律問題時,他們是否曾經表達過一絲理解或憐憫?過去柯文哲嘲笑其他政黨成員的時候,從未給過任何「無罪推定」的機會,現在自己深陷泥沼,卻將自己形容成「正義鬥士」,這無疑是一場滑稽的戲碼。
回想起柯文哲過去的言行,這樣的雙標操作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他曾經以「白色力量」的形象打出清廉、無私的招牌,甚至成功吸引了一批厭倦傳統政治的選民。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柯文哲的表現卻越來越像他所批判的那些「傳統政治人物」——擅長操弄輿論,精於自我宣傳,卻在面臨真正的挑戰時,頻繁使用自相矛盾的言辭。這次的羈押案,不過是將他的雙重標準展露得更為清晰而已。
此外,民眾黨的反應也充滿了戲劇性。面對柯文哲的羈押,他們發出了激烈的聲明,指責法院「前後迥異」的裁定邏輯,痛批司法體系的「不公」。這樣的控訴,聽起來頗具情感衝擊力,但回頭一看,卻充滿了矛盾。在之前類似的案件中,當其他政治人物面臨羈押時,民眾黨從未表達過對司法公正性的擔憂,甚至還不忘落井下石。如今,輪到自家人被羈押了,反而變成司法迫害的受害者,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態度,實在讓人無法信服。
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柯文哲面對貪汙指控的自我辯護。他公開宣稱自己是「主要政黨的主席」,因此被檢方闖入住所搜查,似乎這一身份就應該讓他豁免於法律的追究。然而,無論是「主要政黨主席」還是普通公民,在法律面前應該是人人平等的。柯文哲這種試圖以政治地位來逃避法律責任的言論,恰恰暴露了他對法治的扭曲理解。這也不禁讓人懷疑,這位自稱推翻「黨國體制」的政治家,是否真正懂得民主與法治的真諦?
回顧這整個事件,柯文哲的所作所為讓我感到一陣強烈的荒誕感。他曾經被視為反對黨中的「新希望」,代表著與傳統政治不同的「清新空氣」。然而,如今的柯文哲,不但陷入貪汙案,還不斷試圖將自己包裝成受害者,藉此掩蓋真相,混淆視聽。而民眾黨的反應,更是顯示出他們對法律與正義的片面理解,只要對自己不利,便大聲指責司法不公,這樣的行為,無疑將他們昔日所吹捧的「清新」徹底粉碎。
當柯文哲大聲喊冤,指責司法與媒體的「選擇性執法」時,我們應該回過頭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當初他能那麼輕鬆地指責別人,卻無法接受自己被法律審視?一個真正相信法治的人,應該在面對法律挑戰時展現出對制度的尊重,而不是動輒將司法判決視為政治迫害。
當柯文哲大聲喊冤,指責司法與媒體的「選擇性執法」時,我們應該回過頭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當初他能那麼輕鬆地指責別人,卻無法接受自己被法律審視?(資料照)
總而言之,柯文哲這場鬧劇不僅讓台灣民眾再次見證了「雙重標準」的精彩表演,也讓人質疑他曾經標榜的「清廉」是否只是虛有其表。台灣的司法體系雖然並非完美,但它畢竟是保護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當政治人物試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逃避法律制裁時,我們更應該警惕這種行為背後所代表的危險信號。
最終,我只想對那些仍然支持柯文哲的人說:一個真正的領袖,不會在面對挑戰時尋求逃避,而是會勇敢承擔責任,接受法律的檢驗。如果柯文哲真的無罪,那麼他應該勇敢面對司法,而不是靠著發表煽動性言論來轉移注意力。這場「雙標遊戲」,我們早已看膩了。
(作者為國會助理)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